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

2024-02-19 17:34:4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欢迎阅读!
原则,主观性,客观性


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

本文试就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第七讲「主观 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一文作出阐述。

儒教及耶教遥契「性与天道」的方式有二:一是儒教,从仁、智 、圣入路,即主体/主观性原则,儒者生命所表现的是道德感向外感 通,因为所赖的是「感」,所以算是主观的(或主体的);二是耶教, 从天道入路,即客观性原则,因为天道好象一件物的存在于天地间,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不会因为贤君而存在或消失的,让人去 实践,天道才能被表现,所以是客观的。

以上两教遥契天道的主观性及客观性原则,可以用孔子这句话再 加以解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即是说人是可以表现天道,而 不是由天道演绎人。儒教由主观性遥契天道的方式入路,因此是「人 能弘道」,耶教是客观性遥契天道,因此是「天道弘人」。

儒教的至高主宰是天道,耶教的至高主宰是上帝,儒耶两者有以 下的相同点:儒教的天道是存在于宇宙,需要由人透过生活而实践, 达到成圣成贤,因此是属于主观性原则。耶教的上帝则是自然存在, 但需要由耶稣通过他的一生来表现,才能彰显上帝,因此耶稣的生命 也属于主观性原则。

儒耶两者对天道的主观性原则的立论其实是不同的:儒教从仁、 智、诚立论,而且有远近亲疏之别,这些都是由自己/主体出发的。 耶教的博爱是从一个外在的上帝来的,不像儒教的从自己/主体而来 。以下的例子可指出儒耶对天道的不同立论:「如果在大饥荒时,你 有一块面包,而同时有自己的父母与邻人的父母待救济」,面对这样 的情况,儒教会先给自己的父母,不然便是不道德的矫饰,违反天理

然而儒教的殉道者与耶教的耶稣上十字架不同,两者都是牺牲, 但有何不同呢?儒教殉道是为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仁和义, 都是主观性原则所拥有的。耶稣上十字架是为了表现上帝的普遍的爱 (即博爱),是客观的。

总之,儒教所重视的仁、智、诚,由人践道,从而点出人的主观


/主体性。如果将仁、智、诚硬放在上帝的属性中,然后叫耶稣去 实践,是不能点出人的真正主体性,即「证所不能证,泯能而归所」 ,上帝才是真正被表现的客体。

注:参阅牟宗三着《中国哲学的特质》第七讲「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 原则」页57-66,学生书局。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ba9ef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