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2023-02-11 20:45: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IPD模式的特征和优势》,欢迎阅读!
特征,优势,模式,IPD
IPD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摘要:综合项目交付作为一种全新的交付模式,在建筑项目大型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下得以发展并备受关注。IPD的核心是各相关方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该模式的出现为解决项目工期长、设计变更频繁、费用超支、工程质量欠佳等传统问题提供了方案。本文总结IPD模式的特征和优势,对于工程项目领域发展IPD目和推广IPD模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IPD模式,项目交付方式,工程项目 一、IPD模式概念

项目交付方式(Project Delivery Methods)确定了项目的主要参与方为项目业主提供设计和施工服务、负责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法,是项目是否成功实施的要素之一[1]。在建筑行业发展进程中,有三种主要项目交付方式:设计-招标-建造DBB)、设计-施工(DB)和风险型建造管理(CMR)。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大型化、复杂化越来越成为趋势,传统的项目交付方式的弊病就得以显露。项目工期长、设计变更频繁、费用超支、项目各方协调沟通缓慢甚至出现矛盾等等问题促使行业寻求新的突破[2]。在此背景下,近十年开始逐步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项目交付模式,即综合项目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 IPD模式最初由美国建筑师协会给出定义,它指的是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工程项目体系、商业结构和实践等因素,进行有效合作来利用各方的智慧和洞察力的项目交付模式[3] 二、IPD模式的特征

IPD的核心是基于合作的各方有机整合的高效团队[4]。项目各方遵循信任原则、透明的程序、有效的合作、开放的信息共享、基于项目成果的团队成功、风险和利益共担、基于价值的决策和科技工具的支撑,来达到项目的最终成功[5] 相较于传统交付模式,IPD模式有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很大的发展,具体区别如表1

1 传统交付模式与综合项目交付模式的区别

三、IPD模式的优势

作为一种全新的交付模式,IPD有着它自身独特的优势。 1)对业主:

项目信息的共享使得沟通变得顺畅,也就让业主能够做出更完善的决策来达到企业目标。IPD让项目各方更好地理解业主的需求,从而促使他们控制费用和预算,也就提高了达成成本、工期、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可能性。这样在早期的设计阶段就能确定项目费用。项目费用采用总价合同,降低了费用超支的概率。IPD模式也提升了业主采购的灵活性,并且缩短了工期使项目更快地交[6]。另外,寻求额外赔偿的索赔或诉讼的发生率也降低了。 2)对设计方:

让承包商参与到设计中来可以更精确地估算项目费用,预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采取措施,减少了各方之间文件的传递时间, 3)对承包商:

IPD是基于谈判的工程总价,而不是竞争投标价,从而避免了低价竞标且指望变更和索赔获利的手段,减小索赔和诉讼的可能性。承包商减少了敌对关系产生的不可预见费、最小化投标失误和疏忽造成的不可预见费、固定成本导致的项


目成功或者补偿、极少的营销费用。承包商在设计阶段参与进来将更好地理解项设计,预计到设计问题并且将其解决,在动工之前确定建造程序,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另外,IPD模式不仅利于加强与分包商的联系,也利于增强与供应商间的关系[7] 四、结语

工程组织间的合作一直为工程项目成功之基础。IPD模式相比于传统的交付模式,业主、承包商、分包商、设计方等各相关方的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是其重要特点和核心理念,也是IPD模式的优势所在。通过各参与方的团结协作,在项目早期就建立项目团队,公开的信息共享渠道大量减少了由于沟通不充分导致的变更和索赔,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周期。另外,风险的共同分担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也将项目各相关方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极大促进各方积极合作的热情,最大化了项目各方利益。 参考文献:

[1]美国建造师协会(CSI). The Project Resource Manual-CSI Manual of Practice(5). McGraw-Hill. 2005.

[2]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AIA) .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A Guide[OL]. 2007.

[3]Ghassemi R, Becerik-Gerber B. Transitioning to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Potential barriers and lessons learned[J]. 2011.

[4]金少军, 杨青. 项目集成交付(IPD)合同的主要特征及结构[J]. 建筑, 2014(22). [5]朱素业, 苏振民. IPD模式下合作伙伴的选择和优化机制研究[J]. 知识经济, 2013(9):5-6.

[6]张连营, 杨丽, 高源. IPD模式在中国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 项目管理技术, 2013, 11(6):23-27.

[7]杨一帆, 杜静. 建设项目IPD模式及其管理框架研究[J]. 工程理学, 2015(1):107-1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96bfb6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