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世界”空间模式对藏传佛寺空间格局的影响

2023-01-11 03:25: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须弥世界”空间模式对藏传佛寺空间格局的影响》,欢迎阅读!
藏传,佛寺,空间,格局,模式
“须弥世界”空间模式对藏传佛寺空间格局的影响

作者:赵晓峰,毛立新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6



赵晓峰 毛立新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401

摘要 佛教典籍中关于“须弥世界”的描述蕴藏了一套秩序严谨、意义清晰的空间场所体系。该体系在藏传佛教建筑形式中留下明显烙印。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影响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以佛教文献《阿毗达磨俱舍论》为基础,系统梳理“须弥世界”空间结构形态,以此为基础,对藏传佛寺空间进行研究。为藏传佛寺建筑形制、空间布局提供“须弥世界”空间模式视角的理论诠释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 阿毗达磨俱舍论;须弥山;空间模式;藏传佛寺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是佛教关于佛陀、诸神及众生等所居空间、环境的学说,“须弥世界”空间模式是佛教宇宙空间结构最核心的内容。《大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经》、《佛说立世阿毗昙论》等多部佛教文献中,高度完整地记述了理想态的“须弥世界”,阐释了须弥世界宇宙模式的宏观构成及其结构层次,对不同层次宇宙世界中包含的景观模式、空间构成、园林环境等,都有全面而细致的描写,蕴藏着一套庞大且完善的空间场所体系。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须弥世界”空间模式的研究多停留在宗教哲学层次,致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须弥世界”空间模式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具体空间形态层次的研究严重匮乏。而已有少量形态学层次的研究也多聚焦于“须弥世界”空间模式的抽象简化图式“曼荼罗”,及其在藏传佛教建筑、唐卡绘画、建筑装饰中的艺术形式再现。“曼荼罗”的研究视野远远不能反映佛教宇宙世界庞大的整体结构与复杂的空间构成,更无法系统解释藏传佛建筑空间、型制的宗教文化根源。笔者认为通过“须弥世界”空间模式这一新视角,可以实现对已有佛教建筑研究的补充和突破。

1 《阿毗达磨俱舍论》中的“须弥世界”空间模式

1.1 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四大部洲”的空间布局

“九山八海”指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依次环绕逾健达罗、伊沙驮罗、朅地洛迦、苏达梨舍那、安湿缚羯拏、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七座金山(另有佛经记载,七山由七宝所成,七宝指: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砗渠、玛瑙),最外围又有铁围山,亦称“铁轮围山”,其中须弥山最高,其余八山次第减半,每两山之间又以海水相隔,故称“九山八海”。八海之中,前七海为香海,最外围之海为咸海。“四大部洲”是在铁围山与尼民达罗山之间的咸海中,分别分布于东西南北4 个方向:半圆形的东胜神洲、圆形的西牛贺洲、梯形的南赡部洲、方形的北俱芦洲。

《阿毗达磨俱舍论》除了对须弥世界环环相扣的整体空间布局的描述之外,对须弥山的形体也有详细描述:“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三十三天住迷卢顶。其顶四面各八十千。与下四边其量无别。”“山顶四角各有一峰”。须弥山四方正等,下分四个层级,山脚居夜叉等诸神,山腰居四大天王,山顶四角有四峰,中央有善见城,居帝释天,具有严格的层级性和等级性。




须弥山山顶的善见城与须弥世界的整体空间布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围绕善见城,分布有众车园、恶口园、相杂园、欢喜园四大园林,且在每个园林周围的4个方向分别设有别处。

1.2 “须弥世界”空间模式的特性

通过对以上须弥山空间模式的及图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须弥世界空间体系所遵循的空间秩序为: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围绕中心点以东西南北为主要方向成十字轴对称,以方圆相涵的形式向外散射。其鲜明特点体现出了层级性、等级性、向心性及对称性等特性,而这几种主要特性之间也是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必然的联系。

层级性与等级性是其它特性产生的原因,其在须弥世界空间的平面及竖向布局中均有体现。如在竖向布局中,须弥山最高,其余八山围绕须弥山次第减半,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在须弥山的主体中,帝释天居山顶,四大天王居山腰,其他诸神居山脚,由上而下等级分明。在平面布局中,围绕须弥山或善见城层层环绕其他景观来体现其层级与等级特性。

由层级性产生的向心性与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上,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须弥山或善见城为中心,其体量硕大,其他景观以四方、八方的十字对称方式环绕中心布局,在平面体系中突出中心主体,形成鲜明对比。向心性与对称性明确地表现出层级及等级的特点。

2 对藏传佛寺整体空间布局的影响

藏传佛寺的特点是运用具象实体表现宗教信仰,因此其主要设计依据为《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所描述的须弥世界空间模式。在整体布局中用建筑一一对应地嵌套须弥世界空间模式。因此藏传佛寺的平面图形多为:围绕中心佛殿,其他建筑呈十字对称分布于佛殿四周,中心建筑起,象征须弥山。

西藏扎囊的桑耶寺作为藏传佛教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寺,是藏传佛寺中对须弥世界空间模式表达的典型个案。据《红史》记载:“仿照欧丹达普日寺依须弥山的形状修建大屋顶寺,其下层为吐蕃式样、中层为汉地式样、上层为印度式样。并依须弥山四周金山、游戏海围绕之意,修建内外三道巡礼过道、四大洲、八小洲、日月等坛。并修建四座神殿、四座佛塔、围墙等代表须弥山的四座山峰。”桑耶寺的整体空间布局依照须弥世界的空间模式而建:以主寺乌孜大殿为中心,呈十字对称向外辐射展开,主殿象征须弥山,主殿周围的殿象征四大部洲、八中洲、日宫及月宫,最外围环绕象征铁轮围山的围墙,佛寺群落的整体布局构成了一个具象的“须弥世界”(如图1)。

之后藏传佛寺仿照桑耶寺,按照须弥世界空间模式建造的寺院日益增多,如以迦萨殿为中心布局的托林寺,清朝年间“仿西藏桑摩耶寺建造”(即桑耶寺)的承德外八庙普宁寺,均以须弥世界的空间布局来体现佛教建筑宗教意义,成为藏传佛寺的一大特征。

3 对藏传佛寺建筑单体的影响

藏传佛寺的主殿,其平面空间多以方形为主,其中以呈十字对称的“回”字布局为主。桑耶寺的乌孜大殿,平面为三重“回”字布局,由大殿、内回廊、外回廊构成,内外回廊四面中心向外突出。托林寺的迦萨殿,以中央方形殿堂为中心点,周围呈“十”字对称环绕4 个小殿,在中心五殿周围,继续呈“十”字对称围绕19 小殿,有研究称其象征这“四大部洲”与“八小部洲”。此类实例在藏传佛寺中不胜枚举,如大昭寺中心佛殿、白居寺的中心佛塔等。这些建筑内部空间型布局采用以小空间对称环绕大空间的形式,来体现须弥世界空间模式所特有的向心性及对称性。


藏传佛教建筑不仅在内部空间体现须弥世界的向心及对称等特性,其形体变化也体现着须弥世界空间模式的特性。桑耶寺的乌孜大殿分内外两重墙,整体分3层;托林寺的迦萨殿也采用内外殿堂组合的形式;白居寺、托林寺的中心佛塔形体采用多层收进的形态。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须弥世界空间模式的层级性,在其形态上也是仿照须弥山的形体而建。尤其是各大佛殿的屋顶,如迦萨殿、桑耶寺,其屋顶形式均十字对称、中心兀立突出,四角簇拥其他,与《阿毗达磨俱舍论》中对须弥山的描写:“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其顶四面各八十千……山顶四角各有一峰……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如出一辙。

4 结语

《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描绘了一套庞大且完善的须弥世界空间场所体系,而藏传佛教建筑通常运用具象实体来表现宗教信仰,因此在其整体空间布局及建筑形体等角度,均直观呈现了佛教文化所蕴含的具有宗教意义的空间模式。并且须弥世界空间模式的影响涉及到文化、景观、符号等多个领域,通过对佛经中须弥世界空间模式的梳理,理清其中的空间规律及秩序,来系统解析藏传佛寺的空间形制、布局,为佛教建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J].教学研究19971

2 吴晓敏.史箴.肖彼三摩耶,作此曼拿罗———清代皇家宫苑藏传佛教建筑创作的类型学方法探析[J].建筑师,20036

3 彭措朗杰.托林寺[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禾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5ca9e8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