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探究》,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探究
作者:翟翠敏
来源:《天津教育·上》2021年第01期
【关键词】古诗词;儿童意象;探究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概念由此生成。象,即客觀物象,因诗人借此抒情托志,赋予其情思,有了主观之“意”,所以称意象。“儿童”作为人物意象,在不少古诗词中都能见到。纵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1~12 册中的古诗词,“儿童”作为人物意象出现的有14首,其中作为课文分散到各个年级学习的有6首,3首集中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在这些诗词中,“儿童”的称谓有“童子”“小娃”“稚子”“小儿”“小童”“垂髫”等,诗中儿童天真烂漫、调皮可爱,诗词的情感基调一般都是欢快愉悦的,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开怀大笑或者忍俊不禁的,这大致是因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这些诗词虽意象同为儿童,但诗人抒情言志之意却不尽相同。从儿童意象角度辨析这类古诗词,整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笔描“象”,直抒生命意趣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教材中描写儿童的古诗,多是以“儿童”意象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生动的儿童自得其乐图:铜盆取冰,彩线穿冰,敲冰狂奔,冰裂碎玉,整首诗形色夺目、声意俱美,可谓清新明快、情趣横生,那如玉磬般的清越冰声似乎一直余音绕耳。一个“稚”字,一面写的是儿童,小小巧巧,软软糯糯;另一面写的是快乐,创意弄冰、古灵精怪。如果不是诗人出自肺腑的喜欢和欣赏,怎能把孩童寒天弄冰的游戏,写得如此酣畅有趣、诗意盎然?
这类以“儿童”意象直接抒情的古诗词,关注的是孩童的懵懂情态,寥寥数笔细腻传神地勾画出一派天真、妙趣横生的孩童形象,诗人立意纯粹,其笔触和诗情都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感叹。在诗人眼中,这些儿童就是美好,就是本真,就是意趣,就是生命该有的样子,所以诗人的用词也都极尽朴实、自然,这种朴素的美感使诗境可感,诗情可触,读来令人感叹儿童之美纯净天成。
二、借“象”抒情,寄托思想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古诗,诗人还借“儿童”这鲜活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怀念追忆之情。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儿童“夜深篱落一灯明”仍乐此不疲地“挑促织”,那动荡孑然的一团光影、戏耍叫呼的高低声音,如梦如幻,牵起诗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意。“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冰凉秋夜已让诗人心生戚戚,儿童逗蟀的嬉闹欢乐更激发了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触景生情,他想到了什么?是似曾相识的童年身影,还是远方家乡的娇儿?近处梧叶声声,思乡殷殷情切。“儿童”,在这里就是家乡的思念、童年的回忆。 分析“儿童”意象为主的抒怀诗作,诗人大多都是闲居田园时所作,不管是隐居农闲还是思乡旅愁,也不管是壮志难酬还是春风得意,细细品读,诗中那种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那一个个憨态可掬、自然无邪的儿童形象,不正是诗人心灵世界所渴慕、心悦的真情真性吗?那儿童,不再是单纯的儿童,而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寄托着诗人的憧憬向往、怀念追忆之情,那鲜活丰满的“儿童”意象,成为诗人们回归田园的一种思想指引。 三、以“象”言志,表明志向抱负
在描写儿童的古诗里,有一类特别的古诗。这些古诗里没有具体的儿童描写,而是通过儿童的语言谋篇布局,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感悟。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虽然诗人在首句“松下问童子”点出“童子”这个人物,但这首诗并没有写这个儿童,“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诗人是借这个“童子”揭示隐者的身份。所谓隐者,自是清高孤傲,不肯与世人俗人为伍,所以这个“童子”意象,成为诗人言志的楔子,同时他也是全诗的起子,首句之后以其回答之言铺张全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诗既描写了飘然若仙的隐者高人,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倾慕之情,也是诗人在间接地表明自己对这种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诗人的志向就是这样通过“童子”而抒发流露的。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儿童”却非写儿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借“儿童”一问写自己久客伤老之情,这个“儿童”也成为诗人感伤山河依旧、世事沧桑的引子。 像这种以“儿童”作为抒情言志的引子,借儿童对话作为自己言志载体的还有杜牧的《清明》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没有明写对话,但《清明》中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小儿垂钓》中的“遥招手”“不应人”也是一种应答,以“行动”作答,更简明有力。其中,《清明》的“遥指”,让我们读出来什么呢?杏花深处的“一酒帘在望”,还有诗人避雨消愁的希望和喜悦。这“牧童”的“遥指”,不也正是凄迷困境中的方向、愁绪迷茫中的光明吗?“儿童”意象,在这里就是光明、希望的象征。诗人写己之情志,却由小童道出;诗人写忧郁伤情,却由稚趣反衬,诗心可谓清奇不俗,况诗中儿童之象如诗歌精灵,或隐或现,或动或静,诗歌意境更显新奇豁达,意蕴妙不可言。
在小学语文课本的112首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诗词不算多,但因其诗风活泼、浅显易懂,和学生心灵贴近,教师往往会拓展不少类似的古诗词。如左思的《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些趣味十足的古诗词作为课本学习的补充,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有些含“儿童”字眼的古诗词,其“儿童”意象的意蕴和课本古诗词中的都不同。如吕本中的《连州阳山归路》“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南朝”、杜甫的《羌村》“兵革既未息,儿童
尽东征”、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这些诗中的“儿童”意象,成为诗人怀古讽今的载体。我们在进行拓展学习中,要注意辨析区分意象含义,基于同意象整合诗词,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分类积累,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诗词文化的丰富和魅力。 诗的意象是中国文化开出来的一朵审美之花。“诗贵意”,我们基于意象品赏古典诗词,以象解意,以象教诗,唤醒学生对诗词的思考,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才会真正触摸到诗词的灵魂,回归到应有的教学轨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5977df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