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区别》,欢迎阅读!
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区别
世界三大宗教其祖师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在澄静的状态下观照人与自然的真源。 老子最为神秘。历史上有关老子的记载寥寥几笔,何时生何时卒都无人知晓。甚至也没有他练功和任何神迹的记载。如果没有函谷关令尹喜的强留邀著,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经》传世,恐怕后世没有人会知道他。其后的庄子也是如此。但《道德经》分明是旷世之作,揭示了世界的深层奥秘。
论教义,道教与佛教相似。道教认为人道与天道相通,只要勤加修炼,一旦开悟,人人都可以成仙得道;佛教认为人心即佛性,佛性本人生来具足,一旦发明心性,都可成佛;而基督教则不同,它认为上帝只有一个,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信徒都是耶稣的子民。很显然,从教义可以看出,道教和佛教主张人人平等,都是解放人的;而基督教则宣扬人神有别,人有贵贱,是禁锢人的。这正是罗马政教合一、西方中世纪黑暗的原因。
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流传都已经几千年了。最晚的基督教如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原因何在?论对世界的透悟,或者说教义与教理,耶稣是三大祖师中最低的。何以耶稣的崇拜者反而最多?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
一是耶稣出身木匠,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地方,流动宣讲教义,演示神迹特异功能,以至于最后被人弄死在十字架上而不知。所以他宣传的范围广,信徒多;
其二、耶稣死后,弟子们大力弘法,后来的教堂教士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到全世界不遗余力地传教,所以信徒遍及五大洲;
其三、耶稣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往往更能感动人。而且,耶稣死后传说又复活了,这个复活的传说更增添了神秘性,所以更加引人迷信;
其四、西方自罗马帝国以来,长期是政教合一的政体,基督教长期被西方政权作为统治国家及世界的工具,充当了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先锋。由于背后是国家政权的支持,因此自然其传播也更有计划,并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支持。
相比之下,佛祖和老子要高得多,无论是出身、地位还是理法。印度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虽然佛祖和老子活动在2500年前,但二人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释迦牟尼是王子,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老子是西周的守藏吏,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其文化自不必说。所以由他们的崇拜者创立的佛教、道教与基督教大不一样。
因为释迦牟尼是王子出身,所以佛教的寺庙都是金碧辉煌,并崇尚黄色。释迦牟尼身前为了修行,历经磨难,终成正果。他得道之后,到各处弘法,弟子众多。这也是后来佛教传播广泛的原因一。而佛教高妙的教理和高深的文化,以及弟子继承师父的敬业渡人精神,都是佛教发扬光大的原因。
老子最为神秘,其教义却最为精深。这一点也被道教所继承。老子虽高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但不事张扬,崇尚恬淡无为。他炼过什么功,写过什么文章我们一概不知。要不是尹喜强留写下点什么,后世根本不知有老聃其人。所以他身前没有弟子,加上老子无为的思想义理,自然后世道教也不如佛教和基督教传播广了。但相比之下,道教徒的文化层次是最高的。道教也是最接近自然和人性的。
道教和佛教的祖师都得善始善终,只有基督教的耶稣被罗马士兵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祖师的被杀戮正好象征后世信基督教世界的杀戮本性。
道教产生于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里早已融入了道家思想,道教的思想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实道教不具备完整的宗教仪式,很多时候人们都把道教视为一种思想、哲学和修行方法而不是宗教。在道教发展中,吸收了很多儒家、佛家的思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道教崇尚自然,讲无为,追求肉身成仙。从根本来说,没有摆脱物质世界。 基督教基本是纯粹的宗教,重信仰。从《圣经》看,《旧约》和《新约》基本是两个阶段,《旧约》以神话风格为主,其本质是犹太人的一部历史很多内容已被考古证实;而《新约》才是基督教的根本。作为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绝大多数人信奉的是犹太教而不是基督教。历史上,基督教和同源的天主教等各个派系因为教义分歧而发起过多次大规模战争。
佛教根本是可以认为是无神论的。佛教讲因果缘、轮回,不承认因果即不是佛教。小乘佛教重个人解脱,大乘佛教度众生解脱。
佛教源于印度,但13世纪后印度佛教基本失传,而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一直延续至今。
佛教既是信仰,也是修行。佛教的净土宗强调信仰信奉阿弥陀佛,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往生净土,不入轮回。这点跟基督教的形式很相似。而禅宗重修行,求实证,以个人觉悟而得解脱。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但按佛教思想,所有法门都是“方便法门”,“有万人而生万法”,不需读遍所有经典,只要能理解、领会其中义理。
如欲深入了解这几个宗教,应该认真读一遍各教的经典,如道教的《道德经》《黄庭经》,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坛经》等。 佛教是印度人释迦摩尼的一套人本主义哲学信仰体系,被推崇了宗教。 道教是中国哲学家老子创立的,他是中国的先哲。
基督教是源头就很难描述了,因为基督信仰是神本启示性救赎,和佛教,道教的人本主义思想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22a8565c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