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欢迎阅读!
中日文化交流史—对遣唐使的见解
杭州商学院 金融11乙 陈建宇 98号
起初,我对日本的理解基本仅停留在樱花,动漫之类等众所周知的层面。通过通识课,我对日本的历史,人文和它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的认识,也大致有了一个稍为清晰的轮廓。老师对遣唐使绘声绘色的描述,也令我对其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故选此为话题作小小见解。 说及遣唐使,还得从遣隋使开始说。就拿我们课上常被提及的遣隋使小野妹子来说吧,607年,他携带国书《日出处天子之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来隋学佛访问学文化,后又携《东皇帝敬白西皇帝》国书再度访隋。隋炀帝对此态度是:“蛮夷有书无礼者,勿复以闻。”尽管倭国人如此无礼,隋帝还是派遣了裴世清回访,以缓和中日紧张关系。
我对此的看法是,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有了较强的民族意识,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极力追求国家兴盛,即便面对一统中原的大隋也是企图追求平等的地位,而非附庸国。民族意识和民族荣辱感在这个时代体现得比较强烈,天子本只有一个,竟公然宣称日出处、日没处天子,这是对中方一向“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周边四海,皆为蛮夷”的价值观的挑战。但尽管当时的日本有了这样的民族意识,本身的国力和文化水平却仍远不及中国,所以才有了之后的遣唐使。 在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十几次的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其中数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
最为有名,亦有不少僧侣闻名于唐。这些遣唐使多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被日本政府选拔出派遣唐国,一去往往都是十几年,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苦读律法,体验风俗人情,钻研佛学经书的时间需要,而且是由于遣唐使团往返间隔一年或数年之久。学成归国,天皇往往嘉以高位,录以重用,使其发挥所学。就课上我一一听闻,觉得阿倍仲麻吕最令人折服。其汉名为晁衡,与李白、王维等诗人有密切联系。当他回国时误传遇难,李白听闻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其交情可见一斑。他也有诗作传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望乡诗》: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些遣唐使在汲取唐国的精髓时,也带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及日本的文化,两者交流,各取所需。以我愚见,日本频频访唐不仅仅出于对唐文化极度向往,极度渴望汲取,更是出于提高自己的国力和在东南亚的地位,企图借唐之力控制朝鲜半岛,为己所控。若前遣隋使“荒谬”的东西天子国书是揭示了日本追求与唐平等,那么后遣唐使留唐学习,回国效力则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和自身国力。遣唐使也许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意识,但作为当时的日本政府应是有此番深思熟虑的。
以上便是我通识课所知所学。中日文化交流史博大精深,我作为一个初学者,也仅能涉猎点皮毛,通晓点概况,自我揣摩,自娱自乐。如果还有机会,我定会更详细地了解和钻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21e7c8050876323112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