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医

2023-04-13 12:32: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

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通过中医灵活处理邪正关系、辨证论治、中医养生“道法自然”三个不同的侧面,管窥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医学的映射,反映出儒家、道家、兵家等流派的思想无声无息地交融于中医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之中。

医学的起源有“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等传说。原始人类在捕食、采摘等及伤病过程中,逐渐萌生医疗保健意识,开始积累某些植物温热刺激、箴石刺激等对人体产生的治疗作用。随后分化出专职巫医,再后来医学从巫术宗教医学中独立出来。《黄帝内经》是巫、医分家后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聚集了春秋战国、秦朝、汉初的中医经验理论,确立了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

春秋战国時期虽然社会动乱、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事频繁,却是我国史上最活泼、最辉煌的时期,多个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源的本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遵循的自然规律和法那么,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同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战争。“无为而治”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和法那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治国,反对战争;以“礼”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礼”治国处世,最终到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

而“中庸”可以理解为“执两用中”,找到解决矛盾最适合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采取迂回甚至是妥协的方式,尽可能达成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状态。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战争中任何一方的伤亡都是百姓的伤亡,因而兵家认为战争必须“唯民是保”,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争之最上策。阴阳家那么提出“五德转移”学说,认为五德相胜相克,


并将五德相胜相克的理论与人世间王朝的更替变化相附会。名家剖析了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法家认为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国君必须掌握刑、德,而且刑、德必须严格执法。

《黄帝内经》正是成书于这样一个时代。从《黄帝内经》包涵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那么等内容,不难看出其与道家、阴阳家、名家等流派思想的关联。《黄帝内经》以黄帝冠名,也有可能与道家尊崇黄帝为鼻祖有关。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统领中国文化的两千多年里,中医经方、本草、诊法、病因病机、中医学各科医术、医籍编纂、医事制度医学育、医案医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开展。传统中医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行为,中医更多的是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思想、为人处事的哲学,灵活地移植到了医疗实践之中。

首先,灵活处理邪正关系,固护正气,“唯民是保”。

中医认为,疾病是正气和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转归、预后。中医治疗疾病的智慧就反映在如何灵活处理邪正关系上,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对人体的干预,使邪正双方的力量比照向有利于疾病痊愈、身体健康的方向开展。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不同患者所处疾病的开展阶段也各有不同,就像战争一样,“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刻处于开展变化之中;而治疗疾病也需要了解邪正情势,进行战略部署,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医首先分析人体与疾病的邪正虚实,归结为正气实邪气虚、正实邪亦实、邪气盛正气虚,或者正虚邪亦虚等几种情况,虽然扶正祛邪总的原那么不变,但在具体处理邪正关系时却十分灵活、变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1f8e90285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