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一》,欢迎阅读!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时期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并于1946年正式完成的著作。作者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强烈的等级观念和负债意识,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剖析为什么这些民族心理能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保存到现在。
首先从书题入手,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但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更偏向于将其理解为,"菊"是美的象征,"刀"是武的象征,"菊与刀"所代表的实际上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简单来说就是尚美与黩武,我们不难发现在日本文化中并存的对美的追求:茶道、插花,与对武的崇尚:相扑、剑道等。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倾向的并存也进一步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活动的各个领域,既和蔼谦虚又好斗勇猛,既保守刻板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作者以此出发,通过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并解释了这一矛盾背后统一的原那么。
日本文化中对等级秩序的信仰和信任使他们严格遵守"各就其位"的原那么。这不仅表现在日本人的生活、家庭关系、阶层关系中,也同样展现在国际国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例如:在二战前十年里,他们把经济迅速开展的自己视为已经到达金字塔顶端的人。当看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开展极不平衡、"世局动乱不明底"时,日本人愿意主动担起"俾使各国就其位于兹世"的重任,并希望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来实现愿望。此外,国内的明治维新也离不开"各就其位"思想的指导。运动期间,在所有政治、宗教和经济生活领域,明治政治家们都按照这一原那么在国家和国民之间分派职责,改善当时人们的处境,继续享受由秩序带来的有平安感的社会生活。而回忆起同时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整个过程几乎只局限在局部上层阶级内部。对于广阔群众而言,其影响微乎甚微。这除和当时两国的社会背景有差异外,与民族心理也不无关联。
在日本这样一个等级社会里,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与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长官与附属的关系,而是通过"忠""孝""恩""情义"等各种观念的集合连接起来的。在日本社会中,"恩"与"情义"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关系是以"恩"和"情义"为根底的道德原那么所维系的关系。而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人的观念中,"忠""孝""恩""情义"属于不同的范畴,都需要严格的遵守,所以时常出现如"情义"和"忠"相冲突的情况,于是就有了如"四十七士"杀人复仇以遵守"情义"又切腹自杀以遵守"忠"的故事。 那么,当我们回到当前的中日关系,由钓鱼山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两国之间的紧张局面和各国国内的行动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各媒体纷纷报导各种现象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各种原因。我觉得从民族心理上来考虑,或许可以理解为日本7年侵华战争的延续。随着中国经济的开展和国家实力的强大,他们从等级制原那么出发,希望重申中国原来的标签,重新整饬东亚地区的秩序。然而日本的等级观念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又让他们十分佩服强者。所以只有当我们的综合实力冲破各种阻挠实现另一个"质"的飞跃时,当我们成为世界大国中真正的强者时,日本对我们的态度自然会转变,原来一切旧的标签一定会被另一种眼光取代,两国之间诸如钓鱼山等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开展自己,让国家综合实力更加强大,这才是解决诸多国际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刀那么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暴躁、嗜血、好战的一面。作者用菊与刀做题,巧妙地揭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双重性和矛盾性。我一直想不通的是,日本的文化最初源自盛唐,为什么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到了日本之后却变得如此矛盾重重,甚至畸形也许,只有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理解日本人的一些决策和行为。 “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与日本侵华
日本是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国家,与其他国家人民推翻等级制的愿望相比,日本人对他们的等级制是喜爱并且维护的。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尊严来自等级制,只有在严格清楚的等级中,他们才能找到各自的平安感。不同阶层的人们享受着不同的权利和自由,也承当者
不同的义务和使命,每个人都能在其所属的阶层中生活得体面而自在。因此,日本人极为推崇“各安其分,各得其所〞的思想。不幸的是,他们在强行对外输出这种思想的过程中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从而陷入道德困境。
日本因为地少人稀,历来便有很强烈的危机感。因此,在看到欧美国家的日益强大后,他们便制定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方案。在日本人看来,他们对外输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整个东亚地区,以免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而要实现东亚地区的强大与繁荣,首要的便是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日本人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置于这个新秩序中的“长子〞地位。在日本家庭中,长子拥有和父亲一样的权威和地位,其他兄弟姐妹对长子不仅要尊重,更要服从,长子对“不听话〞的兄弟姐妹可以随意训斥、责罚。因此,日本又将对中国的侵略视为对“不听话〞的弟弟的一种惩罚,从而完全没有丝毫的罪反感。相反,他们甚至对中国人民的奋起对抗感到愤怒和不解:我这么做是为了大家共同的繁荣,也给你安排了“适宜〞的等级,虽然给的等级低了点,但也能从中找到尊严和平安感,你为什么不但不感谢我,还这么不满意呢这便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日本在引进中国的忠和孝时,丢弃了最为重要的“仁〞。所以,日本人的忠和孝就没有了任何约束,演化为一种绝对。在日本,对君主尽忠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不管君主的旨意是否正义。当这一点被别有用心的军国主义者加以利用时,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便无可防止。再者,日本人喜欢共同的游戏规那么,当某种行为被众所认同时,他们便十分欣喜地参加,当这种行为因君主的旨意而成为一种使命时,他们便陷入了彻底的狂热。如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以及侵略行为的惨无人道就不难理解了。 罪感文化,耻感文化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大学时代,在领略了西方法治文明的魅力之后,我一直非常不解,为什么中国在确立依法治国方针的同时,还要再参加一个以德治国,这不是画蛇添足么读了菊与刀之后我才明白,在独特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犯罪现象的消除如果仅仅依靠法治,还真是孤掌难鸣。
日本人十分注重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他们总是推测别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对于没有被发现或者根本不可能被发现的恶行,日本人很难因内心深处的罪反感而放弃不做。按照日本人的观点,遵守法律就是对他们的最高恩情——“皇恩〞的回报,因此遵守法律就等于效忠君主。此外,日本人“自重〞的民族性本身便对规那么和秩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日本人很难触犯法律。而中国那么不同。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礼仪,强调礼法治国,且礼是治国之本。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推行耻感文化的国家。所谓耻感文化,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对应的,即一个人作出某种行动并非是因为行为本身的“善〞,而是因为该行动会赢得社会的赞同。反之亦然,一个人拒绝作出某种行动也并非因为行为本身的“恶〞,而是因为该行动会遭到社会舆论的非难。罪感文化那么是指一个人作不作出某种行动的标准在于该行动本身是“善〞还是“恶〞。在东方耻感文化的背景下,建立统一的道德体系标准,用正确的社会评价导向形成的道德强制力,促使人们自觉抵抗犯罪,有助于从思想上铲除犯罪。如果单纯依靠法治,因为法律规定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在法律没有覆盖的领域,仍然会发生恶行。 中国的依法治国之所以要辅之以以德治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对于法律,既没有西方人那种虔诚的信仰,也没有和日本人一样将遵守法律与效忠君主等同起来的文化渊源,加上“仁〞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历来对实体正义的重视远大于程序正义,所以单纯的法治在中国因欠缺肥沃的文化土壤,其推行的效力自然会大打折扣。法律是根本的道德,辅之以以德治国,让法治的理念在道德的推行中潜移默化,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为什么大地震后日本人能表现得如此淡然与秩序
“3·11〞日本大地震后,在整个撤离和疏散的过程中,没有一丝惊恐和混乱。日本人的这种表现引起了无数我国网民的惊叹与不解,为什么日本人可以在如此沉重的灾难面前表现出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1f1f113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