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南旧事》读后感3000字-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30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30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3000字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年龄遇到,感受一样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童年与成年之间原本就横亘的巨大分野,但也因其如此,所以年少时的篇目倘若在今时今日还能让你心神为之徜徉,愿意找出来重新翻看,这只能是好文字背后的好故事蕴藏的鬼使神差的魔力。
大多数同学第一次读到《城南旧事》里的篇目或许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我却是九岁读的《我们看海去》。
九岁这一年,我爸辅修中文,往家里搬了一摞中文教材,分得很细,有诗歌篇,戏剧篇和小说篇,还有现代文学评论教材,他修中文的原因无非是因为觉得这门课学习起来最简单,但我却如久旱逢甘霖。在此之前,父母给予我的全部读物只有安徒生童话、百科全书之医学篇、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自己要求买的书是自五岁起就开始见一本买一本的葫芦娃小故事,以及央求了好久才有的哈利波特前四部。
正如那时候我们看电视并不特意分类,自己追看飞天小女警的同时,亦随家人看《大明宫词》、《康熙王朝》以及一切金庸武侠剧,我看到他这套书时也并不觉得我不能看,无意促成我自自然然就打开翻阅。我像读故事会一样,看到喜欢的篇目,喜欢的情节就重复读,在那本文学评论里找有无提到我喜欢的作家的只言片语(曾读到,“韦小宝是中国男人的终极梦想”,印象很深)。说起来有点唬人似的,但又的确如此的经历便是,在我九岁这年,我已经读过史铁生《命若琴弦》、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茹志鹃的《百合花》、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震云《一地鸡毛》、阿城的《棋王》、严歌苓《女房东》、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高行健《绝对信号》、余光中的《白玉苦瓜》、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老舍《茶馆》的选节、鲁迅《狂人日记》和《眉间尺》,以及林海音的《我们看海去》。这些都是我印象极深的篇目,现在已忘却的是大多数。但小孩子读书能怎么读?除了少数喜欢的诗句,最喜欢的篇目都是小说,对人物命运的追溯牢牢地攫住我,这和我对葫芦小金刚能否战胜蛇精的关切并无特别区别。我不由得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些反复阅读的篇目是阿城的《棋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和林海音的《我们看海去》,彼时我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名家,倒是我爸,撞见我看他这套书,有点吃惊,但也很高兴的样子,对我说,假如你能读完,我就奖励你零花钱。我听了不置可否,我已经很清楚,
1
《城南旧事》读后感3000字
读这个,不需要额外的奖励,阅读本身就有莫大的乐趣。我也是从那时候起,有了看书时吃零食果脯的恶习,直到高一时语文老师诧异地对正预习课文我们说,“你们怎么不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本不是听话的学生,但这番话听来却很喜欢,不管看什么书都开始勾勾画画,做笔记去了,吃零食也顾不上了,但正换牙的我如何小心翼翼撕扯炸鸡腿,不让鸡肉碰到痛牙,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快意时刻如何忘记谨慎,一口咀嚼在痛牙上,那种刺骨的疼,今天仍有余悸。我亦曾在多个时期,在不小于十本书上,在书页上留下过橘皮的汁。
我并没有成为任何意义上的文学青年,这套书在我小学毕业后就很少再打开,初中的前二年我几乎不读任何书,我说的书也包括教材,字都写在书上,但意思读不进去,初三开始迷上宋词,买了一本在家背,陆陆续续又读了些《简爱》《猎人笔记》,亦舒与村上春树。但我却在连续流逝的时间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只言片语里,一点一点拼凑起童年的阅读经验,用自己积累的新知去反刍那些我反复打开过的篇目,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之于《我们看海去》。
其实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在教科书里与“英子”重逢了,应当是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篇,但当时没有注意作者是谁。初中语文教材里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当时的我所遇到的第二篇《城南旧事》,很奇怪地,不知道是否出于一种娇嫩的懦弱,在我因为这篇课文得知“英子”已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父亲已死,在毕业会上唱,“长亭外古道边”,我没有任何去补足其余篇目的想法,我只是回到家中,再一次看了一遍《我们看海去》。
我看到英子刚搬到新家,宋妈说她被疯子秀贞吓到了,所以性情有变,但她自己却疑惑,秀贞分明是可爱的;
我看到她开始疑惑,自己分不清疯子与贼子;
我看到她好喜欢那篇《我们看海去》的国文课文,翻来覆去地诵读。那份呆,我记得清清楚楚,一年级时学《外婆的澎湖湾》时我也曾有过;
但我还是没有看清那个在草地里的人如何与偷窃有关,我像当年英子一样,看到的是他说的故事,他的弟弟如何会念书,他如何爱家人,以至于最后他被抓,我始终觉得有几分突兀。
此时的我已经不多不少十三岁了吧,现在想起来很有些迟钝。
因为我是又过了十多年,在昨晚重读《城南旧事》的时候才发现被十几年来的我忽略的一句,“我家隔壁的门前,停了一个收买破烂货的挑子,却不见人,大概是到谁家收买破烂去了吧!这时门前的空地上,一个人也没有”,这一句写得多么好,活脱脱的七岁孩子视角,但却和最后草地里男人被抓时众人的议论,“原来是收破烂这小子”呼应。回想起过去心中的疑惑,不禁暗笑—究竟是我太粗心,还是太天真?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1d0fca3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