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女权主义》,欢迎阅读!
浅析女权主义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摘要: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以此为前提女权主义者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父权制”、 “社会性别”、 “陌生人”、“边缘视角”、“双重视野”、“主奴关系”等概念。 希望从女性受压迫的劣势地位出发 , 进而寻找女性获得解放的批判性优势。但这些理论上的概念却具有它的局限性 , 无法在现实中帮助女性获得自己想要的解放。
关键词:女权主义、父权制、社会性别、陌生人、边缘视角双重视野、主奴关系
作为来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女权主义理论,它从未形成普遍接受的概念,它的概念理解对于不同的理解者来讲也不尽相同。国内孙邵先先生在他的《女权主义》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女权主义的基本概念,王丽在《女性、女权意识与社会性别》一文中阐述了社会性别这个主要概念,毕芙蓉在《女权主义: 漂浮的能指》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一些主要女权主义派别的一些基本概念,但由于女权主义派别林立,其中有许多概念在很多文章中只是一提而过,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有些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女权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i。面对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事实,许多女权主义者提出了各种有助于改变女性依附状况的理论与策略,揭示出在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女性改变自己的命运具有的批判性的优势。
父权制
“父权制”原是早期人类学专有名词, 意指氏族公社时期, 人类社会由母氏族公社转向父系 氏族公社时产生的以父权为中心的氏族组织与文化结构。女权主义理论接过这个概念, 并 将其延伸扩展到从父系氏族公社一直到今天的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父权文化系统成为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社会前提。
“父权制”是由父系制( 即世系、 血统或家系按照父子相承的惯例)、父居制(居住的惯例以父亲的住所为居所) 和父姓制( 姓父亲的姓氏) 为基本纽带构成的。在维系这一规则中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父权文化符号就是“姓氏 ”, 例如中国的家族史( 家谱)的承继关系等。 生物意义上的双系传承中的母系链条就此被斩断。 当然父居制也提供了物质基础上的强有力的保证, 尤其在农耕为主的社会环境下, 这一点显得很重要。在父权制演变成为一个社会系 统的过程中 , 父权家庭逐渐被整合进有可能发展为早期国家的亲属共同体社会中的大家族社群。这种家族联合体的社群, 由于其更强调延续世系的血统和继承的规则, 导致更关注他们世系的血缘性延承, 因此更加看重妇女的生殖力。当妇女被限制在家庭与生殖领域的同时, 公共领域的价值被提升了, 而这些又得到法律的认可并得以巩固。
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父权制”的派生制度ii。性别之间的劳动分工, 从表面上看, 差异是由于女性生理特征的拖累 , 这在农耕时代尤其显得如此。但在等级制分明的父权社会里, 劳动的分工几乎总是伴随着一些工作比另一些工作更有价值的贵贱划分, 而这种等级是常常与生产成果的占有程度联系在一起的, 或者是由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设定的。
在父权社会背景下, 其派生的文化价值系统便不能不以维护父权制为目的。以儒教和 基督教为例, 其中皆含有明显的“厌女”成分。男性主宰、女性服从和男性优越、女性低劣的范式显然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结果而非自然的秩序 , 这一范式影响着每一个出自父权家 庭的个人。父权制作为一种制度体系,无论是宗教的、政治的、学术的、教育的、艺术的,还是经济制度的, 无不或隐或显地具有这种男性支配范式的特点。
社会性别
女权主义者将传统被视为自然天成的男女性别角色解析为“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两部分, 由此将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性载体中分离出来。“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女权主义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何种观点的女权主义者, 都不能不对这一表述做出自己的评价与回应。
“社会性别”是一种获得的地位, 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建构的。 因此, 它绝不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对等或对应概念, 相反它表现的是一种不对称的、不平等的两性社会关系iii。 “社会性别”是在不同社会阶段以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约束训导而成。 对人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塑造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 这与人类其他教育和社会化过程( 例如知识和专业化教育、就业培训等) 大不一样。 由婴儿无意识阶段开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 使人的男女的性别气质以自然先天的方式, 而不是以后天教育的方式呈现 出来, 因而一直被视为人的天性在社会领域的自然延伸, 其分裂的合理性便有了不容置疑的 前提。例如, 父母和亲朋好友们给男孩买玩具刀枪, 而送给女孩的往往是布娃娃, 并对男孩 女孩相反的行为选择进行有意无意的抑制。男孩哭泣的行为往往受到喝斥, 而女孩则通常得到安慰。
边缘视角
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处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地位。何为边缘?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家贝尔·胡克斯讲:“处于边缘 , 意即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 但却处于主体之外”,iv她认为女性过着这样的生活——在边缘——于是产生了一种看待现实的特殊方式:既从外面往里看, 也从里面往外看,既看中心也看边缘,这两者都了解。在一个由边缘和中心构成的世界中,女性具有了一种双向看的便利。里外兼顾的观察方式也使女性能够更好的发现双方的优势和劣 势, 能在一个整体中发出自己边缘的声音。
陌生人
“陌生人”概念本是社会学中指陌生人对于研究者正是接近与远离、关怀和淡漠的结合体。女权主义者将此概念用于女权主义理论中来比喻比女性在主流社会秩序中的位置。本地人倾向于把某些事告诉陌生人, 但不会在本地人之间谈论这些内容。陌生人能够发现本地 人的信念或行为模式, 而沉浸于自己文化中的本地人却难以觉察这样的模式v。女性正是这种 进人我们社会(包括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制度的外来者, 处于统治群体的男性则是“本地人”。女性被排除在社会制度之外的事实, 为女性从自身生活的角度出发为社会秩序的因果 解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某些事物的关注必须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内才能进行, 太近就 会迷失在其中而不能全面正确的看待事物, 太远又看不清楚, 因此合适的距离是非常重要 的。女性对于主流的社会秩序正好具有这样的优势。与其有一定的距离, 可以更真切的看清 它的问题与偏颇, 但是, 与其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不至于远到看不清楚。
双重视野
“双重视野”指被压迫群体, 不管是妇女、穷人还是少数族裔, 都既可以从他们自己环境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也可以从压迫他们的人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 并由此得到一种“认识的优势”vi。显然这是一种被压迫者的优势逻辑。女权主义者认为统治者(比如男性)的活动支配了 整个社会, 被统治者必须学会顺应这种行为以求在这个社会中生存。而男性因为居于压迫地 位, 无法从被压迫者环境中获得知识, 就天然地失去了这一“认识上的优势”。被压迫者的这种遭受压迫的现实反而成就了她们强烈的批判意识。
主奴关系
女权主义理论中的“主奴关系”来自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058fc7279563c1ec4da71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