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名解

2022-12-28 03:23: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名解》,欢迎阅读!
社会学,概论
1

1.社会学的创立

初创时期(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 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首先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

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 2.护理社会学的分化形成

a.护理学科分化独立,凸显护理领域的社会学问题

b.护理新理念和护理社会化,要求重视护理社会研究

c.健康需求增强与社会护理作用被认识,提示加强社会理学研究 3.护理社会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运用社会学原理研究和探讨护理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科学。它以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系统整体性等观点为方法论,以社调查、文献调查、实验法、流行学方法等为基本方法,以护理学科和护理工作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

4.根据护理社会学涉及的社会领域及问题,可将研究内容归结为3个方面:

a.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b.护理工作领域的社会学问题

c.护理学科与特殊人群护理中的社会学问题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形式:

a.普查 (被研究的总体人数以不超过300人为宜) b.抽样调查

6. 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7.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就是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8.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

问卷法---问卷结构:a.说明部分,b.调查项目,c.资料登录 9. 问卷设计要求:10

10. 访谈法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有目的的交谈和询问,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方法。 11. 实施访谈法应注意:

①访谈应选择方便调查对象的恰当时间、地点,使其在不受干扰,且平静真挚的气氛中进行,以尽可能使调查对象无拘无束,消除戒备心理。

②访谈前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访谈提纲,最好用一页纸简明列出需了解的、可操作性的主要问题及询问顺序。

③访谈时,调查者应首先向调查对象介绍自己研究的课题情况、交谈规则,志愿、保密原则,资料收集方法等,以取得调查对象的信任与合作。

④对调查对象应持客观态度,避免先入为主的诱导和暗示提问。 ⑤访谈进行中,可采用问一个问题,事先考虑多种可能答案。再根据对方答案类型,继续进行相应提问的“分支式”访谈。

12.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概念的医学家是恩格尔突破了以往医学模式的局限。

13..护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以疾病护理为中心”“以病人护理为中心”“以整体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

14.1955年,莉迪亚.露尔首次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

15.护理社会:是指护理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进程与趋向。

16.护理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护理服务、组织体系、卫生知识传播等3个方面。

17.社会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

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为指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为目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18.社会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原则:

a.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据社区人群的需求,正确处理社会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b.坚持以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

c.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健康促进;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做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群众; d.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完善。

19.建立社会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意义:

a.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b.它是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c.它适应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

d.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20.护理卫生保健知识传播的社会化:26

a.应注重卫生传播者的威望、水平并对传播内容作充分准备 b.卫生知识传播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大众性和实用性 21.横向的护理文化可分为校园护理文化医院护理文化和社区护理文化

22.护理宗旨,是护理组织认定并在长期活动中追求遵循的根本目标、原则和基本信念。

现代护理的宗旨 减轻、消除病痛,维护、增进健康 23.先进护理文化社会功能:

a.凝聚、协调护士及护理工作的整合功能 b.塑造职业形象,引导护士前进的导向功能 c.构筑职业道德,促进护士奋发向上的激励功能 d.支撑职业纪律,规范护士行为的约束功能 e.先进护理文化传递的辐射功能

24.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职务等相符合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也是社会对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即社会(包括组织和他人)期望它的成员能按照其社会地位规定的行为方式行事。 25.社会角色的基本特征:

a.社会角色是对人们权利与义务所作的规范 b.社会角色体现了人的特殊行为方式;

c.社会角色组合是社会组织系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标志。

26.角色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将各种不同的社会色集于一身。

27.先赋角色,指先天,即人一出生就赋予的社会角色。 28.自致角色,则指后天获得和形成的社会角色。

29.自觉的角色扮演:是指关注并严格按照自身角色行为规范行事; 不自觉的角色扮演:是指自身角色意识淡化,其角色行为仅受自然而然的习惯支配。

30.角色不清:指某些人由于未进行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够,或因社会急剧变化导致社会角色内涵、行为规范发生变化等,使其对原有或

变化的特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甚了解或完全不知,不知如何去做。 31.角色错位,是指人们在某种社会角色时,没有按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即应有的行为没有表现,不该有的行为却显露出来。 32.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由于对扮演的社会色不适应,照成角色紊乱,角色与角色之间出现矛盾。

33.社会学中的病人专指在医疗环境(包括医院、社区、家庭)中,寻求诊疗或正处于诊疗中的人。

34.病人的外延:第一类,指身心确患有疾病,去医疗机构寻求诊疗或正在接受诊疗的人。

第二类,身心没有疾病,处于某种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到医疗机构寻求诊断或帮助的人。

35.社会责任免除权:指病人在生病期间有权要求医方出具证明,暂时停止履行正常的社会义务和职责。

36.角色适应:病人的行为基本符合其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是角色转换适应良好的状态。

37护士角色应具备的高尚的道德人格情操,具体概括为为八个字:爱、亲、勤、正、诚、精、雅、严。 38.简答题---辩证的思维能力56

39.美国学者Szasa(萨斯)和Houenmdory(荷伦德)将护患关系归纳为主动—被动型模式 、指导—合作型模式和共同参与型模式 三种模式。

40.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a.沟通的背景或情景 b.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 c.信息的内容

d.信息沟通的渠道。

41.语言性沟通,是指运用口头和书面文字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属于语言性沟通。 身体运动、面部表情、类语言属于非语言性沟通。

42.-论述题--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来论述护患沟通的基本原则。 a.人本原则,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中心。马斯洛的人类行为需要理论

b.诚信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言必信,行必果”,保护性医疗制度除外。

注意:护患沟通的诚信原则具有一定的条件,涉及保护性医制度的问题应除外。

c.平等原则,护患双方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医护关系中,护士不是处在主导地位。

d.整体原则,充分注意沟通情景、护士、患者与家属状况、沟通方式、沟通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关系协调,以达到整体最佳效果的系统论原则。

e.反馈原则,为达到沟通目标,护士发出信息后,观察患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以此调整沟通系统状态误差的原则。

f.参与原则,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护理过程,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的原则。

反馈原则,即为达到沟通目标,护士发出信息后,观察患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以此调整沟通系统状态误差的原则

43.道德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和善恶标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情感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富有感情色彩,体现出对患者的仁义、关爱、同情、体贴。

“言之必须有情,通情才能达理”这句话在护患沟通语言的要求方面指情感性要求。

治疗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体现对患者身心治疗的专业目的性。

规范性要求,是指语言应力求表达准确、语意清晰、语法规范文雅、和气。

44.护理沟通的言语艺术 a.倾听与诉说的统一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少言”,这说明语言艺术的倾听与诉说的统一性。 b.严谨与通俗的和谐性 c.充分与简洁的适度性 d.语义表达的韵律感

e.技巧运用的灵活幽默

45.0~0.5米之间为亲密带,适应于恋人、家人之间

在为病人做解释或低声谈话时一般保持个人距离为0.51.25米。

46.--简答、多选--简述社会人群疾病谱、死因谱的新变化。 1)传染性、寄生虫、营养不良等疾病基本得到控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新突发性传染病接踵而至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位居死因谱前列

据统计,当今前10位疾病死亡原因中,不良生活方式占一半以上,它是多种慢性病和死亡的首因。 47.社会人群发病率的计算是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该病的频率。 发病率的计算在观察期间内的一定人群中 新发某病的人数 可能发生该病的人数

48.护理系统结构包括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导教育系统3个护理系统。

奥瑞姆学说的核心是自理缺陷结构。 49.家庭的健康功能

a.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的物质环境 b.提供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 c.提供防病保康的健康促进 d.提供患者的生活康复照顾

50.家庭社会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护理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家庭护理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对有照护需求之个案及家庭,在自己的居家环境中,获得定期性的专业健康照护服务,以达到维护、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51.家庭社会护理的基本内容 家庭病床护理、家庭健康护理。 52.社区的基本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和组织。

53.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一定规模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具有综合功能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也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 54.--论述题--社区护理的社会意义

a.加强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医疗、护理服务的重点必须转向整个社会群体,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惟有加强社区护理服务才能适应这一新医学模式的要求。

b.加强社区护理是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且老年人患病率高,无重要脏器疾病的健康老人仅占20%25%;老年慢性病人需要长时间的医疗和护理,而我国家庭逐渐小型化和转向“四二一”家庭结构。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社区护理,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也可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适应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c加强社区护理是提高医疗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社区护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医疗消费习惯,通过更经济、经常性到健康消费,道道省钱又赢得健康的目的;同

时,社区护理站(点)可充当大医院的“前线”和“后援”的角色。这样,医院可以把节省出来到资源服务于其他病人,提高医疗市场的占有率。

d.加强社区护理是人群卫生保健服务的新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到进步,人的健康观念发生率转变,有传统的患病才去寻求卫生服务的观念,逐渐转为“享有健康保健师每个人到权力”的新观念,社会人群卫生保健的新观念、新需求,正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e.加强社区护理是改善护患关系的需要。

社区护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55.社区医疗:社区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医疗的便利、人性化为服务特点。 56.简述社区社会护理的基本原则。 a.综合性护理原则;

b.连续性或协调性护理原则; c.社会性护理原则; d.可及性护理原则; e.个体化护理原则; f.家庭为保健单位原则。 5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包括新法接生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 58.新法接生率,即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即产妇接受产后访视服务次数达到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比例。 59.儿童系统管理儿童系统管理率指儿童出生后按照系统管理求定期体检的比例。 60.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未满周岁婴儿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比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卫生状况到敏感指标。 61.患病率:也称现患率,与发病率不同,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

62.妇幼工作的国际共识是儿童优先、母亲安全。

63.国际上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妇幼保健水平到主要指标。

64.围产儿死亡--是指妊娠28周及以上的死胎或胎亡。

65.《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婚前保健服务项目有:婚前卫生指导、卫生咨询、医学检查,以避免各种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延续,保障婚配双方及后代体质、智力健康发展,达到优生优育、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66.青少年群体的社会问题:早恋、吸毒、网瘾、自杀、犯罪。

67.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老年期界定可分为主体界定和社会定。

国际上老年人的社会界定标准一个是1956年联合国推荐的65岁,二是1982年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推荐的60岁。 我国规定的老年期是60

68.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

69.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a.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2020年) b.加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年),第二次生育高峰,全国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

c.稳定的中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2100年)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37亿的峰值,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70.社会供养系数又称人口负担系数或抚养比,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人口年龄构成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

71.住院率是指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次数。

7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73.健康老化,是指个人进入老年后,使老年余寿阶段的身心健康及保持劳动力与参与社会的时间延长,使带病、护理、病残的时间缩短,各种功能障碍在尽可能的生命晚期出现,从而在躯体、社会经济、心理和智力等5方面,能较长期的保持良好状态,较长期地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74.健康老化可供参考的量化特征有.1.形体健康2.功能正常3.没有疾病4.心理健康

健康老龄化以健康老化为前提。

75.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衡量健康生命损失情况的单位,是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指标,是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以时间为单位的综合指标,现世界疾病负担测算均以此为单位。

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76.1986年,我国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杨德森编制了适合中国人的生活事件量表(LES)表中列出了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个方面:家庭生活方面(28条) 工作学习方面(13条)、社交及其他方面(7条)

77.精神卫生--强化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力度,包括开展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对孕产期妇女心理保健,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知识,降低老年期精神疾病危害;建立国家重大灾害后精神卫生干预试点,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应激受工作等。

78.保护性约束是医护人员为保障患者和他人安全,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实施,而适度限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自由的特殊干涉权利和社会学措施。

实施保护性约束的适用范围是:兴奋躁动剧烈,自伤、伤人毁物行为严重,采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暂时难以控制其症状者;发作期病人拒绝或不配合治疗者;癫痫性精神障碍,一时无法控制症状者;精神分裂者幻觉支配下发生意外事件者;以及其他突然冲动等特殊情况。

79.残疾:是指因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结构、功能异常或丧失,身心功能的缺陷,包括肢体残缺、活动障碍、体内器官功能不全、精神行为异常、智能缺陷等。 80.残疾人群的社会学特征

a.老年残疾人比重大的年龄构成 b.普遍偏低的文化教育程度 c.常常缺失的婚姻生活 d.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 e.较疏隔的社会关系

81.论述--残疾人群的心理学特征--理解 149

82.据有关调查显示,交通伤害是意外伤害的第一致残原因,是全球第九大顽疾,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

83.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对北京18个区县0-6岁儿童听力残疾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导致婴儿听力残疾的头号杀手是电脑辐射 84.据专家介绍,孕妇怀孕期间受重大刺激,其后代听力障碍危险性提高56.8倍。

85.全面残疾康复保健的外延包括职业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医疗康复。

医疗康复:指通过临床治疗、康复功能及各种康复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残疾者的功能障碍,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上学、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2

简述残疾康复保健护理的基本原则。

a.以残疾人的基本要求为重点,使社区担负起残疾康复责任; b.使社区负担起残疾康复责任

C.坚持政府主导和社区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 d.实施重点工程与提供普遍服务结合 e.利用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的康复技术

f.实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的全面康复服务 g.发挥残疾人本人、家庭及组织在康复中的作用 88.简答---残疾康复的社会工作

a.协助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将残疾康复纳入法制轨道; b.协助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保健工作的体系和机制; c.为残疾人创造适合其生存的必要条件;

d.消除偏见,营造和谐环境,帮助残疾人自我发展; e.协助加强对贫困及孤残独居残疾人的扶助工作

89.残疾康复保健护理的重点人群包括妇幼和老年群体【育龄妇女、0~6岁儿童、老人】

0~6岁的群体是防残保健护理的重点 90.简述老年残疾康复护理的重点有哪些。

依靠全社会力量,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有效地防治白内障、耳聋、中风、痴呆症等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使其“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同时,对疾病造成的残疾者,采用以家庭为主,社会、家庭、医疗机构为一体的针对性康复措施,使老年残疾者最大程度的能够生活自理,安度晚年。

91.临终,是指由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即将结束,濒临死亡的状态和过程。

我国设定的临终标准为病人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至生命结束之前这段时间。

附设临终关怀机构,即在医院、护理员、养老院、社区保健站、家庭卫生保健服务中心等机构内设置的“临终关怀病区”“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单元(病室或病床)”或“附属临终关怀院”,具投资少、启动快、报批手续简便、卫生资源可充分利用等优点。 92.社区家庭临终关怀,是社区家庭病床的一种类型,具有经济、便捷和满足患者居家养老送终心理需求的特点,将是受患者和家属普遍患有的临终关怀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93.临终病人的心理、行为过程及特点 第一阶段(否认期):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进入晚期即将离开人世时,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焦虑、恐惧,并在强烈的求生欲支配下,出现否认疾病的反应,认为医生判断有误,要求复查,企图逃避现实。这是一种防卫机制,可减轻疾病不良信息的刺激。 第二阶段(愤怒期):此时病人虽已知病情,但不能理解,责怪命运不公,内心充满痛苦、愤怒、怨恨,常以谩骂或各种破坏性行为向家属及医护人员发泄,拒绝接受治疗。 第三阶段(协议期):病人开始承认疾病严重的事实,心理上存在茫然、焦虑,试图用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表现祈求、期待医护人员能妙手回春,以换取自己生命的延续。此时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情绪较安静。 第四阶段(忧郁期):病人意识到自身疾病的治愈无望,想到不久要离开人世,心理上感到悲伤、忧郁、绝望而情绪低落,要求会见亲人或自己思念的人,或急于交代后事。 第五阶段(接受期):这是临终病人最后的心理行为反应。病人默默接受死亡,产生“认命”感。这时病人虽然少言寡语,但情绪、心理已趋于稳定和安宁,将事情办妥后,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94.临终关怀社会护理的目标不是“治疗模式”,应是“满足模式”即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等角度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照护,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使其在这一非常时期内,尽可能实现患者的死而无憾,生者的问心无愧。

65. 病人:是指在医院环境(医院、社区、家庭)中,寻求诊疗或正处于诊疗中的人。 66. 病人的权利:指病人从常态社会职责中解脱出来拥有和享受的符合法律或伦理的权益。 67. 医疗健康权:指病人有获得平等、适宜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权利。

68. 社会责任免除权:指病人在生病期间有权要求医方出具证明,暂时停止履行正常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69. 知情同意权:指病人有权获得与自身疾病信息及施加的诊疗护理措施征得同意的权利。 70. 选择自主权:指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具有一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利。

71. 隐私保密权:指在不违背法律、公德,不侵害他人、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病人有权要求医护人员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予以尊重和保护,不泄露给他人。

72. 医院管理监督权:指病人有权为保护自身权益而监督医院护理管工作 73. 损失补偿权:指因医方过错导致病人权益遭损害时,人有权依法从医方获得合理的补偿。 74. 病人的角色适应:是指病人的行为基本符合其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是角色转换适应良好的状态。 75. 病人的角色紊乱和冲突:则指个体不能安于或无法协调病人角色与自身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而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出现紧张、激动、消沉、烦躁、焦虑、抑郁、固执、抵触、拒绝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和不正常的行为,并可能进一步导致生理、心理机能的失调。 76. 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按照医护人员开列的处方和要求接受治疗、护理的行为和表现。 77. 护士角色:指承担对病人治疗、护理和卫生宣教,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预防保健等护理服务的社会角色。 78. 注意的稳定性:指护士能保持长时间情绪稳定地为病人做某项处置。 79. 注意的广阔性:是指护士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繁杂的工作内容“尽收眼底” 80. 注意的集中性:指护士能聚精会神,不被其他信息干扰而分心。 81. 注意的综合性:指护士能对病人边处置、边观察、边思考、边谈话。 82.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及亲属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83.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围绕防治疾病而展开的互通信息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和谐护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84. 沟通的背景:指护患沟通发生的时间、地点,采取的方式及双方的心情。 85. 语言性沟通:是指运用口头和书面文字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和形式。

86. 非语言性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形态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包括身体姿态、动作、手势、触觉、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语言语调等。也称之为肢体语言。 87. 人本原则: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中心的原则。

88. 平等原则:即护患双方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89. 整体原则:即充分注意沟通情景、护士、患者与家属状况、沟通方式、沟通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关系协调,以达到整体最佳效果的系统论原则。

90. 反馈原则:为达到沟通目标,护士发出信息后,观察患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以此调整沟通系统状态误差的原则。

91. 参与原则: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护理过程,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的原则。

92. 道德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和善恶标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93. 礼貌性语言:指使用尊称、敬词,说话态度真挚诚恳、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语词选用 多用“请”“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是护患沟通中的起码要求。

94. 解释性语言:是指对病人、家属提出的与自身疾病有关的问题进

行解释说明的语言。 95. 安慰性语言:是指能使患者的不安和消极情绪稳定下来的语言。 96. 保护性语言:是指对一些难以承受的愈后不良病症患者采取的适当隐瞒性语言。

97. 情感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富有感情色彩,体现出对患者的仁义关爱、同情、体贴。 98. 治疗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体现对患者身心治疗的专业目的性。

99. 规范性要求:是指语言应力求表达准确、语义清晰、语法规范文雅、和气。 100. 表达准确:是指对内容的表述真实。是护理语言的首要标准。

101. 语法规范:是说护理语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言之有序,富有逻辑、深入浅出,不能“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102. 文雅:是指护理语言应作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有直言。

103. 和气:指语气要和缓、耐心,语调和节奏含蓄、适度而有韵律,富于变化。 104. 语义清晰:是指护理语言的用词要贴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105. 语言的适度性:指语言表达的分寸、适当。 106. 语义表达的韵律感:表达是一个有秩序、连续的动态过程,其中将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以及语速的快慢等诸因素有规律地组合、反复及变化、形成节奏;再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韵律。 107. 第一印象:指人们第一次接触时,依靠直觉社会经验对另一方迅速做出的概括和判断。 108. 光环效应: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性往往根据第一印象完成,即第一印象好,则一切都好;第一印象着,则其他都差。

109. 风度:是人的思想文化修养、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人的表情、语言、姿态、作风、服饰等外在行为显现出来。 110. 表情:是人的面部器官与肌肉组织在心理作用和神经系统支配下的状态与位置,分为面部表情、语言表情和肢体表情。

111. 体姿: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和外在风度的统一,包括:站姿、行姿、坐姿、卧姿、蹲姿、手势等。是人仪态的动态展示。

112. 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个人和家庭通过积极参与能普遍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觉精神能担负得起的。

113. 社区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对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根本途径。

114. 社区社会环境:指家庭、学校、居住场所、医院、工作单位等社会人文环境。

115. 三维健康观:仅躯体没有疾病是一种消极健康观,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积极的健康观应把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体进行研究,从人的生理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去把握健康的内涵。

116. 人的能动性:指人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积极地认识和改善客观对象和人自身,以满足自身需要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117. 自我护理:是指人类人体为保证自身的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而创造和采取的自我保护性行为,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自觉保健活动。 118. 自理缺陷结构:是当成人的自理能力存在缺陷或受限,以及自理涉及特殊科学知识和技术等。造成自理能力缺陷。 119. 护理系统结构:这是根据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确定的,通过护理系统来满足病人自理需要的自理模式结构。

120. 全补偿系统:是针对完全丧失自理能力,需要护士全面帮助,以满足其包括氧气、水、

营养、排泄、个人卫生、活动以及感官刺激等所有自理需求病人的护理系统。

121. 部分补偿系统:病人治疗性自理需求的满足,既需要护理提供护理照顾,也需要病人采取处理行动,护士与病人在满足自理需要时共同发挥作用。

122. 辅导教育系统:有些自理活动,病人能够而且也要求病人自己完成,但完成这些自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要通过学习才能具备。 123.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或收养关系为纽带,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社会基本单位。

124. 家庭社会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护理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家庭护理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对有照护需求之个案及家庭,在自己的居家环境中,获得定期性的专业健康照护服务,以达到维护、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125. 家庭病床护理:主要是为身心障碍、长期卧床及患慢性疾病的个体,提供家庭的健康和保健指导。

126. 家庭健康护理:主要是为健康及有健康问题的个体,提供维护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家庭保健指导。

127. 社区: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28. 社区社会护理:是结合护理实务与公共卫生实务的一门学问,用于促进和维护群众的健康;它提供连续性、科学性、专业性的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视人群为一整体,直接对个人、家庭或团体提出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及健康保健指导。

129. 社区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占重要的地位,它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医疗的便利、人性化为服务特点。

130. 社区预防: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等。 131. 社区心理卫生保健:是社区保健人员运用心理学理论识和技能,指导社区人群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心理健康。

132.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133. 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促使行为与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134. 临终关怀:是对失去治愈希望的晚期癌症病人及其他临终病人开展姑息医疗和关护。 135.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即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达到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比例;新法接生率,即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即产妇接受产后访视服务次数达到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比例。

136. 儿童系统管理率:儿童出生后按照系统管理要求定期体检的比例。 137. 新生儿死亡率:年内出生后<活产>到不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比值。 138. 婴儿死亡率:某地某年未满周岁婴儿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比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卫生状况的敏感指标。 139.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儿童从出生<活产>到不满5周岁儿童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比值。

140. 孕产妇死亡率:年内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期活产数之比。

141. 青春期社会保健:是围绕妇女青春期(约10~20岁)性神秘感、经期卫生、婚前孕等问题,进行的性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教育以及经期卫生指导的预防保健工作

142. 围产保健:是围绕妇女妊娠、分娩及产后阶段,以保护母婴安全、提高出生质量和人类健康素质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包括婚前保健、孕期保健、产时及产褥期保健等。

143. 婚前孕前保健:指从确定婚姻对象到婚后受孕前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婚前、新婚两个阶段。

144. 孕期保健:指以末次月经计约280天(40周)的妊娠期卫生保健。 145. 分娩期保健“五防、一加强”即防滞产、防感染、防产伤、防出血、防窒息,加强对高危产妇的分娩监护。

146. 产褥期:指从产妇分娩到生殖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非妊娠状态的时期,一般需6~8周。 147. 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

育功能旺盛、性生活能力正常,逐渐衰退进入老年的过渡时期,绝经是其突出表现。

148. 青少年:是指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成年过渡、发展的人群。 149. 早恋:身体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恋爱。 150.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出现的新问题。

151. 老年期主体界定:是指个人通过感觉和体验对自己是否为老年人的界定。 152. 老年期社会界定:指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预期寿命等方面考虑的群体界定。 153. 社会供养系数:又称人口负担系数或抚养比,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人口年龄构成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

154. 四二一模式:从家庭供养关系来看,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夫妇二人,一般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的责任、义务;而老年人身心机能的衰退,对其生活照顾与医疗陪护需求的日益增加,无疑给家庭子女带来经济、体力、时间、生活、精神等方面的沉重负担。 155. 两周患病就诊率:两周每千人患病就诊人数。 156. 住院率: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次数。 157. 核心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它也是任何社会组织无法取代的核心养老模式。 158. 预期寿命LE即平均期望寿命,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死亡率,特别是年龄别死亡率,估计该年龄段人存活的平均年数,最常用的是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159. 健康寿命(HE:指国民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平均达到的年限,是国际卫生组织衡量国家人口生命质量最主要的评判标准。

160. 滞后的死亡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乐生、忌死,恐惧、忌讳死亡,在“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旧观念支配下,往往单纯强调生命的延长,一味地要求对病人无意义的医学治疗,而忽略病人生活、生命质量,不能正面地接受死亡。 161. 孝道:强调“养儿防老”子女尽孝道应尽心竭力为老人送终,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守在身边成为评判子女是否孝敬的标准。

162. 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状态,它是指人类摆脱蒙味、野蛮状态而逐步开化和进步的程度。 163. 临终:是指由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即将结束,濒临死亡的状态和过程。 164. 临终关怀:其原意为“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特所”“安息所”等。 165. 全面残疾康复保健:指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为残疾人提供综合的康复保健服务,以促进残疾人口的健康,使其在身体、心理、社会能和职业、经济能力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地重返社会的崇高目标。

166. 医疗康复:指通过临床治疗、康复功能评估及各种康复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残疾者的功能障碍,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上学、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167. 职业康复:指通过对残疾者的职业训练,充分发挥其潜能,满足他们参加社会动的要求和拥有劳动的权利,以取得独立经济能力并贡献于社会实现其价值和尊严。 168.教育康复:指通过对残疾者的特殊教育训练手段,提高残疾障碍者的智力、日常生活、

职业技能及对社会的心理适应能力等,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搭建桥梁。

169. 社会康复:指从致残原因的社会因素入手,通过各种社会学的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保健环境。

170. 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设施、信息、交流的安全、畅通、无障碍等,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171. 残疾:是指因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结构、功能异常或丧失,身心功能的缺陷,包括肢体残缺、活动障碍、体内器官功能不全、精神行为异常、智能缺陷等。 172.残疾人:是与妇女、儿童、老人通称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因身心功能缺陷造成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工作学习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职能的人。 173. 社区康复机构:是精神障碍社会护理的重要组织结构。

174. 意外生活事件:是社会生活过程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重大事件。 175.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活动方式,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76.不健康的家庭:指家庭成员(主要是夫妻)具有明显性格缺陷或不良品质的家庭。 177.心灵拥挤:社会急剧变化、人口膨胀、就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等外部环境对人心理压迫造成的内在拥挤。 178.外在拥挤:为住(家居)、行(行路、旅行)等。

179.拥挤综合征: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称为拥挤综合征。 180. 社会政治状况: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精神障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包括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社会是否安定,社会政治环境是否民主、宽松等,对人的精神、心理影响很大。在社会政治局面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的和平时期,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较低。

181. 精神:是人脑活动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反映,表现为人的认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个性特征。

182. 精神障碍:指受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人脑机能活动出现异常,认识、思维、情感、行为、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这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 183. 精神卫生: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延伸扩展,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病症,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84.健康老龄化:是指群体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中健康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幅度上升,病残、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比重下降,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显著延长,参与社会活动者增多,老年人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使一般老龄化对社会经济不利作用得以缓解。 185.健康老化:是指个人进入老年后,使老年余寿阶段的身心健康及保持劳动力与参与社会的时间延长,使带病、护理、病残的时间缩短,各种功能障碍在尽可能的生命晚期出现,从而在躯体、社会经济、心理和智力等5种功能方面,能较长地保持良好状态,较长期地参与有意义的社会生活。

186.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直接通过涉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制约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并由此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9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0380128b84ae45c3b358c7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