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唐代科举的“留学生”

2022-12-27 08:04: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参加唐代科举的“留学生”》,欢迎阅读!
科举,唐代,留学生,参加
参加唐代科举的留学生

作者:王东志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20年第29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留学由来已久,在唐代尤甚。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而且文化发达,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泽被四邻,外国留学生不绝于途。长庆元年(821年),专门为周边国家来唐的留学生设置了一项考试制度——“宾贡进士。因考生地区不同,存在着文化差异,宾贡进士国子进士”“乡贡进士相比,在考试难易、录取方式、录取比例上有一定优惠政策。宾贡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周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唐代向外国放开科举考试,多面向于东南亚国家。一方面古代圣贤君王受儒家思想传播的影响,都追求四夷倾心向往一心”;另一方面,当时新罗、高丽、安南(越南古称,包括现


广西一带)、缅甸、尼泊尔都是唐朝贡国或藩属国,尊称唐王朝为上国,这些小国是唐王朝国之门户,唇亡齿寒,因此唐朝与这些属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往来极为密切。 在这些留学生中,来自朝鲜半岛新罗的崔致远名气最大,他也是唐代知名度最高的留学生之一。

崔致远,字孤云,号海云,谥号文昌。唐咸通九年(868年),12岁的崔致远辞别亲人,成了一名小留学生,只身一人来到大唐王朝求学,他父亲在他临走时说:你去那里一定要努力学习,十年之内必须考上进士。如果十年之内考不上,那就断绝父子关系,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了。崔致远压力山大,牢记父亲的训诫,勤学苦读,结果不负众望,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提前四年完成父亲的重托。

登科及第的崔致远,没有衣锦还乡,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唐发展,担任江苏溧水县县尉,做一名负责军事、治安的地方官。崔致远在唐朝做官多年,任期届满后,又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在朝鲜半岛,崔致远享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称誉。他一生文学创作不断,所创作的《桂苑笔耕集》还收录在《四库全书》中。 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也经常派优秀青年来大唐王朝学习文化知识,至今日本文化仍深受大唐文化的影响,日本人阿倍仲麻吕(698770年)就是其中的代表。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或朝衡),字巨卿,于717年随日本遣唐使赴长安入太学学习,与大诗人李白、王維、储光羲等人交往甚密。阿倍仲麻吕经过寒窗苦读,参加唐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后在唐朝任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相传他回国时,因船只遭到大风的袭击,遭遇海难,消息很快传到了唐朝。李白以为他罹难,心情十分悲痛,写了这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但事实上阿倍仲麻吕并没有遇难,他乘的那只船漂到了越南海岸,最后得救,阿倍仲麻吕也得以继续在唐朝任职。 唐大历五年(770年),阿倍仲麻吕在长安逝世。后来日本也引进了科举制,不过由于日本的科举考试长期被贵族把持,所以到江户时代便废止了。

中国科举考试不但影响到东南亚国家,还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李彦升,大食人(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的专称),长期定居中国。当时的汴州刺使、宣武军节度使卢钧偶然发现李彦升中国话讲得标准流利,就与其交谈,通过交谈,卢钧了解到李彦升是随经商船队来的,出身名门望族,较为熟悉中国文化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卢钧特意向宣宗皇帝举荐李彦升。经唐宣宗派人员核实,恩准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李彦升到京后,按部就班进行科考。结果,他一举及第,而当年全国总共及第的人数只有22人。当时他的考卷交送中书省、门下省复核,复核后发现,李彦升确有真才实学。陈黯便针对此事撰写成《华心》一文,对李彦升给予高度肯定。


唐代之后,科举制也逐渐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引入。明代时,越南的留学生一般在本国乡试结束后,会到北京参加会试。明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的考试中,越南人阮勤中一举成名,夺下进士的桂冠,从此留京任职,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科举考试被废除,为了笼络外国的留学生,清政府临时组建了学部专门考核外国留学生,凡考中者按进士、举人授予资格,凡高中进士者授翰林院修撰,人们把这些留学生称为洋翰林 (选自《北京晚报》) 【谈古论今】

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来封建时代的选人用人制度,不仅被国内的学子重视,也吸引了大量外国的留学生。他们参与科举考试,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对中外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02fd851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