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禹遗迹1》,欢迎阅读!
四、山西省
安邑山西省运城市解县东北,是禹的始封之地,后人尊之为“禹都”。相传禹娶涂山氏之女女娇后,就将女娇安置在这里。女娇离开父母来到这里,禹又长年在外,因而生活十分寂寞,时常想念家乡,思念丈夫,以至夜不安寝,食不甘味。为了打发时间,她开始专心致志地为英雄画像。为解女娇的思念之苦,令人在安邑城南为她筑了一个望乡台,让她在寂寞无聊之时,登上望乡台,遥望千里之外的家乡,以安慰其孤寂之心。此台遗址至今犹存。
陶城山西永济县北30里有陶城,相传是舜帝考察水势、教民制作陶器之地,舜与大禹考察水势曾相会于此。二人交谈之中,对治理洪水的方略不谋而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正因此,后来舜竭力举荐禹继其父业,继续治理洪水。
夏县有夏陵坟冢、禹庙青台及禹王城遗迹。青台高三丈多,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筑,西汉时于台上建禹庙,历代皆有修葺之举。1946年毁于战火。今青台遗址尚存,台上还有水井遗迹。禹王城南北长十里,东西长八里,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争的破坏,留存的遗迹甚少。 五、山东省
禹城山东省禹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建禹息城,大禹治水时曾留住此城,并以此城为“导河入海”的施政指挥中心。春秋时改为羽国,后汉改为羽贞,唐高祖武德年间改为禹息;唐天宝元年(742),取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县为禹城县。
具丘·禹王亭位于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十里望村东南400米处。建国初期,禹王亭塌毁,具丘土亦逐年流失,今丘高8米,占地2000余平方米。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的恩德,在具丘上修建了“禹迹亭”。清代重修时改称“禹王亭”,亭内立禹王塑像。清嘉庆《禹城县志》载:“具邱,城西十里,世传禹治水筑此,以望水势。俗曰:十里望。”“禹疏二渠,其一出具邱。”民国《禹城县志》载:“按史记作贝邱,在今清平地,旧志所引误。”《山东省禹城县志补叙》载:城西具邱,亦称贝邱,世传大禹治河筑此,以望水邱。康熙五十年(1711)乡民吴以暹、吴以达兄弟辑建禹庙。知县曾九皋置祭田地54亩;雍正二年(1724)改建邱上。境内庙宇甚多,邑民独崇禹庙,每月朔望上香。1974年起, 陆续在这里发现文物多件,经鉴定属4000多年前古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977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堤遗迹民国《禹城县志》载:“郡国志·禹王堤在博平县西南渰家坡经茌平城北断而复续蜒入长清禹城境内。”初考,禹堤(禹王堤)遗迹在禹城市张庄镇黎济寨村西。
禹王台今山东省剡城县东北10里许,原建有禹王台。相传当年大禹在治理沭水时,用赤碧二圭照之,发现水底有一个大穴,担心日后成为巫支祁(独霸淮水的恶神)之类的巢穴,为妖物所盘踞,扰乱四方,便在上边择地筑了一座高台,一旦它们图谋不轨,随即镇压,后人称为“禹王台”。到了明朝正德年间,这台忽然坍塌,有一县令趁机毁台取石, 建其私宅。毁到一半时,发现一块大青石板,光滑如磨刀石一般,取下石板,下有一片荷叶,还十分鲜嫩,有一把古剑,长数尺,置于荷叶之上。荷叶下是一泓清池,池中有几只金鱼,活泼异常。县令命人将鱼放之于河,将剑藏之于库,将禹王台完全毁掉。从此以后,沭水年年泛滥成灾,剡城县因此而被迫迁移。
山东省历城东南30里处有龙洞山,又名禹登山,相传大禹曾到此考察水势。 六、陕西省
禹穴陕西省石泉县东洵阳县(历史上与石泉县同为一县), 境内汉江北岸有一禹穴,有摩崖刻石篆书“禹穴”,下离地面30厘米,有宽207厘米,高129厘米楷书石刻,竖书,共54行,上半部字迹多已漫漶,断文较多,但仍依稀可辨(根据残留下来的文字推测,笔者认为这是当地文人墨客及官宦之人留下的诗文题刻)。还留有两首诗,其一为清代兴安府(今安康)举人董诏所作:“神禹藏会稽,其生在石泉。迁史太白书,两地耀先后。西蜀与东越,共仰三不朽。擘窠留遗踪,郁津蛟蛇走。”二是清光绪乙亥恩科副榜洵阳人姜善继所作:“昔闻随刊后,导漾注东流。小憩擘拳穴,悬岩蝌蚪留。缅兹十笏地,如见八年忧。滔滔汉水滨,两字足千秋。”
禹王宫宁强县烈金坝,原有建于唐、重修于明、整葺于清、毁于“文革”的禹王宫,今原址尚有一株巨枝七出的桂树,枝繁叶茂,形若华盖,每至金秋,丹桂绽蕊,十里飘香。禹王宫旧址东侧有一小溪,俗名“汉王沟”,即世称汉水之上源——漾水。沿漾水北上,行约10里,前有绝壁千仞,拔地而起,壁面白如涂垩,因名“白岩湾”。半岩上垂蔓古木之下有一石洞,广数丈,深莫测。洞口有一钟乳石,状如卧牛,俗称“石牛”,石牛高155厘米,长310厘米。其背及臀部有8个古字,奇古难辨,后人推测,当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漾水淙淙,于石牛下出,传为《禹贡》所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之汉水的发源地。 七、安徽省
涂山乡人称东山。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蚌埠市西郊,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主峰338.7米,周长46华里。东峰曾有“无量佛殿”,久已倾圮。西峰建有“禹庙”,又名禹王宫。庙中原有银杏数株,枝干极古。相传汉高祖刘邦过涂山,命立禹庙以镇涂山;命立启王庙以镇荆山(《名胜志》)。禹王庙西有峭壁千寻,其下有圣泉、灵泉,泉水澄清,四时不竭。山前有“禹墟”及“禹会村”等古迹;山腰有聚仙台、卧仙石;山坡有巨石危立,俨然一妪人,乡人谓之“启母石”。涂山西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其上曾建七层砖塔,乡人叫它“文笔峰”,惜已倒塌。左有象岭,右有狮山,两山之间原有“崇伯观”,系祭祀禹父鲧王庙宇,惜庙已不存。1996年,已开始在涂山山麓修建启王殿。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撰有《涂山铭》,苏轼撰有《濠州七绝·涂山》、《上巳日与二子逸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苏辙写有《涂山》诗;宋代诗人、大书画家黄庭坚撰有《涂山》诗;明代文学家宋濂撰有《游涂荆二山记》。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圣迹,极大地增加涂山的文化底蕴。
此外,江西庐山紫宵峰上有石窟和岩刻,文字为蝌蚪文,相传为当地苗民为纪念大禹设计杀死彭蠡泽(今鄱阳湖)中害人的庞然大物、治平水患之功而刻制的。江苏省赣榆县西有羽山,山上有一大池,广可数亩,深不见底,人称“禹渊”,相传为禹父鲧因治水不成功投水自尽以谢天下之地。山东济南城内、河北省卢龙县城内均有一井,一根黑色绳索系于井旁石柱上,倘有人掣动黑绳,井水即往上涌,相传大禹曾在这里捉拿拴缚鱼妖之处。 八、其他
相传都江堰市龙池镇与汶川县交界处有白龙池,又称慈母(禹母)山龙神池。绵阳市梓潼县、都江堰市等地都留下了许多大禹治水的遗迹和美丽的传说,“别江为沱”指的就是都江堰治理工程之一——开凿“离堆”。西陵峡、黄牛峡、棺材峡、巫峡、瞿塘峡等,都有大禹治水凿山开河留下的遗迹。云南省顺宁县城东澜沧江与黑惠江合流处有一条桩,圆径不足2尺,常与江水同高下,或高于江水一二尺,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治服蛟龙留下的遗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00f513883c4bb4cf7ecd1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