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死刑的存废问题

2023-01-27 07:2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死刑的存废问题》,欢迎阅读!
死刑,问题
浅谈死刑的存废问题

法学基础课作业一

法律条文的制定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过近一次的课堂讨论,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小组一致认为,中国不宜立即废除死刑。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1:从传统的角度来讲,自从中国产生法律以来,死刑就作为一条重要的刑罚而延续了几千年,“杀人偿命”等诸多这种报复性的刑罚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改变。如果贸然废止死刑,会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2: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从其阶级性质来看,死刑的存在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是世界的主流形式。政府正面临巨大的执政压力。中国当前的社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能够有效遏制和震慑针对国家和社会的极端分子,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它不会主动放弃这种最高形式的暴力。 3:从死刑的施与对象来看,中国普遍的守法观念还未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任重道远。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最终是有可能废除的,但由于目前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就现阶段而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法制知识、法制意识还远未达到废除死刑所要求的程度,死刑应坚持存在,但应受到限制。 对于废除死刑的一些看法,我逐一予以驳斥:

1:立足于社会契约论,死刑废止论,公民在订立契约时,只是将状态下的个人自由交给国家、社会,而没有将生命交给国家予以依法剥夺。这种观念基于“有限政府”。但是人生活在任何一个自由国家里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由自己来决断,即使是生存权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对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那么国家有权力依据人民的意志来剥夺他的生命,牺牲部分的幸福来满足更多人的诉求,这符合民主的定义。

2: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民主社会,出于刑事政策的原因,我们应该不惩罚地教育罪犯,教育作为改造罪犯的目的,而不是惩罚的目的。无论什么样的罪犯,我们都离不开教诲。现代社会的惩罚应该以教育取代报应。首先,死刑是针对所有受法律约束的对象。我们必须假定有这样一个凶残的罪犯。他不能被教育遵守法律,只能被处以死刑。此外,社会源有限,教育需要成本。如果一名死刑犯的教育成本太高,远远超过他接受教育后重返社会所作的贡献,这种支付是否值得讨论。

3:死刑作为诸刑罚之最为极端者,其威慑效果是相对的,有限的。死刑对诸如激情杀人、政治犯罪、自杀者等人,他们已经报着“视死如归”的态度,死亡对于这些人已不具有威慑作用,他们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解脱,无法让其内心恐惧,因此死刑不具有足够的


威慑效果。那么既然他们已经连死亡都不害怕了,那一定也不会害怕其他种类的刑罚。基于他们对于社会造成的巨大的伤害,必须对

对他们来说,惩罚和剥夺他们的生命并不过分,这可以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这种威慑作用不是针对犯罪的罪犯,而是针对更多没有犯罪的人和其他人。

4:死刑废止论认为,各国宪法中均有规定保护人的生命权利,却又在其子法中规定可以剥夺人的生命,这是违背宪法精神的,应予废止。任何保护都是有限度的,是存在前提的,不是无条件的,宪法的确有保护施害者的生命权利,可是更有保护更多人的生命不受侵害的权利。犯下死刑的罪犯仍有可能继续侵害他人的生命,国家具有制止这种行为的权力,而终止罪犯的生命是这种权力的最高表现。

5:基于司法误判,在过去,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法院,不公正的案件是由不小心判处死刑造成的。由于绍学后来被平反,一个人的死亡无法恢复生命,但这是司法审判程序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而不是死刑本身的问题。随着量刑更加谨慎,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善,而且,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案件越来越少,其中许多是案件。 最终,我认为死刑废除必须要满足一些基本的社会条件,包括: 1.社会局势总体稳定,社会矛盾缓解,犯罪率低。

2社会控制严密。一个国家的社会控制严密,处处设防,犯罪几乎成为不可能,那死刑也就自然消失了。

三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当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达到较高水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且也没有办法谈论死刑。

4、刑罚的威慑性足够强。从犯罪到刑罚处罚的时间越短,刑罚的威慑性就越大。 总之,中国目前不会废除死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0058f31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