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人笔下的时空意识》,欢迎阅读!
唐人笔下的时空意识 摘要
唐,是一个至今仍让人仰望的时代,她有着不可再现的华丽与盛大,更遗留下大批精妙绝伦的诗篇,千百年来泽被后世,叫人叹为观止。读唐诗我们可以很清楚到感觉到其中的悲剧意识,那是对生命状态的思考,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最为本源的便是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这,也就是时空意识。唐人笔下那些极适合宣泄心中美丽与哀怨的绮丽文字,莫不是由时间或空间的隔离而生,真可谓生命的时空之殇。本文拟就结合具体诗歌实例和自己的认识,对唐人笔下的时空意识及其原因、表现作以阐释。
关键词 时空意识
诗,缘情而倚靡。这份情是炽热的,很暖人,如果走进它是能够抚慰深藏在内心的悲凉的;这份情也是非常磅礴、大气与超常的,直面时会有浩远、苍茫的人生意识与时空意识迎面扑来的。
唐诗作为诗歌鼎盛时期的代表,其精髓正在于选择一个视角——时空与人生的参差对照,由此逼近一种超常的境地。唐诗中始终贯穿着一股超越历史、宇宙的情愫存在,这种情愫往往包含着诗人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又不仅仅止于此而是随着情感的升华引向苍茫的人生。人生的短暂最终随着诗人情感的继续升华延伸至更加广阔的境地——时空,催生出浩瀚而辽远的时空意识。 一、时空意识
(1)什么是时空意识
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人作为主体,在茫茫宇宙空间,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每个人自身就具有一个完整而又极其复杂的系统。但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不能脱离这个大系统而存在。从宏观看来,自我是极其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就是这渺小短暂的自我,在整个大系统中,又都具有自己的复杂结构和机体。主体由于有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的机能,又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主体又总在不断地探索社会乃至大自然大宇宙的奥秘,在时间和空间这个基本形式中,寻找自我的地位和价值所在。于是形成了人的时间和空间意识,也就是时空意识。
(2)人与时空的关系
人的一切感情、一切行为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时空,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埋头于个体生命的时候我们全然无察,然而一旦抬起头来、放眼天地古今,突然发现自己在时空面前竟是如此地渺小和不堪一击,悲剧之感便油然而生。时空,本来就是人生命中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个人的生命体验总是有限,纵然穷尽其生,在没有起始、没有尽头的时空面前,也只不过是天地一蜉蝣、沧海之一粟而已,无法与之抗衡,甚至窥其一斑而不可得。
空间的存在是客观的,时间的存在还有赖于我们的意识和判断,然而两者又没有绝对的界限,既熟悉又陌生,即真切又邈远,既身在其中又仿佛游离在外,既不可捉摸然而我们又无法脱离。时间的急流一次次将我们从此岸抛掷彼岸,多少时过境迁的怅惘因之而生。时间和空间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像一条无形的细线,牵动着人性深处隐秘的伤痛和挣扎,为人类情感输出——诗歌的创作埋下铺垫。
二、唐诗时空意识形成的原因
“饱暖思淫欲。”人在衣食无忧、保证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以后,总得考虑些其它的,要进一步满足发展条件,却未必是“淫欲”。唐人或者大部分都能够“饱暖”,在“饱暖”之外也有自己的追求,并且惯于用诗歌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学而优则仕。”大凡有学问的人,总会自然而然地追求仕进,以图施展或自己想象中或真的拥有的经世奇才,既给自己看,也给天下人瞧。这是中国人永恒的梦,永久的情结,并且也早已固化在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层面,直到如今也仍是势力不减,而在科举制度初步定型的唐代就更是如此了。这倒不是汲汲于富贵,只是传统如此,社会如此,大家都只做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然而现实从来不会让人一帆风顺,轻易给人圆满。自负才华出众的诗人们倒有一大半在官场上屡屡碰壁。有的虽起始仕途较顺,做到高官显位,也仍不免因读书人的一股无所畏惧的刚硬之气触犯官场潜规则而终遭贬谪损抑。那么,文人这无法开解的政治情结与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便使他们与现实展开了惨烈的斗争甚至是厮杀。他们骨子里是从来不愿屈服的,但是现实却让他们跌跌撞撞,直至头破血流。这是他们永远的悲剧。他们也希望解脱,但是如何能够?这些柔弱的文人们,无力抗争,便只能去沉浸在仙的世界里,沉浸在酒的世界里,或者还有自然,还有梦,还有女人。在那里,他们也许获得了暂时的解脱,但他们抗争的对象是古老的文化枷锁啊,是孙悟空的紧箍咒,越是要挣脱它,它越是收得紧。例如刘禹锡和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至偏僻荒远的“凄凉地”,晚唐的小李杜则因牛李党争而仕途蹭蹬,杜牧放浪形骸于青楼之中,而李商隐则醉心于对爱情的浅斟低唱。
另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曾在仕途上经历辗转。这样的经历任谁都不会不发牢骚,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更不会浪费了他们的才华,而甘于缄口沉默。他们或借怀古而伤今,或直抒胸臆,那些仕途失意之作往往是以壮志受挫起始,描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流露出迷惘和苦闷的情绪。而这哀伤,往往又被置于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今昔对比,古今相形,使得作者的感叹有更绵远的意味。
三、唐诗中时空意识的表现
诗歌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一面镜子,因此,诗人们对于时空的感怀与思索也势必渗透其中。 追溯历史,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瘐。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悲伤,殆于公子同往” (〈《诗经.七月》);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虽然此时的诗句只是对于时空表象不自觉地摄入,没有超越现实时空的象征意义,但是已经不难看出古人对于时空刻画的敏感与专注。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时空意识历经屈原和魏晋诗人的开拓与深化,到了唐代,其意象与力度终于攀上了高峰。然而因历史阶段和个人生命焦虑的不同,不同诗人笔下的时空意识又独具特色,下面选取几个典型诗人代表,结合他们的代表作浅谈一下各自诗中体现出的时空风格。
(1) 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由生命的迷茫所激起的感情涟漪,这是人生之春将逝的迷惘哀伤。江的奔流不回、月的消蚀增长,都只不过一种物质的循环,从人的角度来看,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是不可能看到江、月的消亡的,而人,生命只有一次,千百年前与千百年后在同样的空间看同样的那江、那月的人决不会相同。这是人作为智能生物然而却对自己生命的局促无可奈何的怅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小儿女的感伤转瞬即逝,随之便迎来了青春的觉醒。我们只要把握住无尽的江月,把握住现实的人生,就会获得生命的永恒。每个人都曾有过韶华易逝时不待我的感受,然而像这样对人
生、对时空的深沉的思考几人曾有?闻一多先生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时空意识,才使这诗在今天仍有着不朽的艺术价值。 (2)陈子昂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将视野延伸到整个历史进程当中,古圣先贤所处的时间片断时如此地独一无二,令人神往,反衬出自己所处的这一时间片断是如此地渺小,不由生发时间上的悲剧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是空间维度上的感慨,天地悠悠,无穷无尽,而自己渺如虫蚁,怎么与之相比肩?顿时不由得悲从中来,怆然泣下。诗中亦有身世之感,伤己才不见用,但在这强烈的时空之感下什么都显局促、什么都不足为道了。这不可谓不是一种超越,对执著仕途的一种超越,甚至是对世俗生命的一种超越。
(3)李白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时空意识在李白那里尤为突出,他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始终不得其志。他又如此天性率然,因而诗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也格外激烈,充满了冲击与对抗的力量。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全诗大开大合,感情几度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感情激荡,几不可抑。诗中时间与空间数度变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时间无情流逝,正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长风秋雁,空间辽远,令人心境为之一阔。“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又转换到时间维度,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神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幻想能够超越空间,上青天,揽明月,却被现实所困,着实无可奈何。最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只得寄希望于未来,可以不受羁绊,放浪形骸于江湖之上。浓郁的时空意识不仅使意象更加恢宏,使诗本身更加豪情万丈,也更凸显了李白作为感情主体不得其志、亦不逢时的悲剧之感。
结束语
唐代诗人们在四时的交替中叹息 ,在看到万物后引起了纷然思绪 ,明确地道出了诗人与时空的情缘,达到一种超常的境地。他们的诗歌始终贯穿着一股超越历史、宇宙的情愫
存在,人生短暂最终随着诗人情感的继续升华延伸至更加广阔的境地——时空,催生出浩瀚而辽远的时空意识,这正是唐诗精华之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f5f0224dd36a32d737581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