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乡土情感的促进探究

2022-09-13 04:04: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乡土情感的促进探究》,欢迎阅读!
乡村,教师,乡土,探究,促进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乡土情感的促进探究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是党中央国务院201561日出台的旨在加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这一伟大的目标而出台的一项伟大举措。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献身乡土情感的促进探究

乡土情感归根到底是乡村教师的内隐性存在,因此,乡村教师乡土情感的重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构建政府、乡村社会、学校和教师多方联动机制,有效发挥各方合力,确保乡土情感的意蕴及价值在乡村教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弘扬光大。 1.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保障机制,增强乡村教师乡土安全感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主体,其意识与素质的提升是发展乡村教育的根本。各级政府如何采取有效举措吸引怀揣乡土情感的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给予他们的乡村教育活以充分的保障,这是眼下发展乡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塑乡村教师乡土情感首先应该提高政府的软治理能力,构建富有安全感的乡村教师职业保障机制。乡村教师只有在富有安全感的氛围中才能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在乡土社会安身立命,将个人价值取向同乡村教育振兴相结合,提升对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使命感,减少失落感与压迫感,培育师生的乡土尊严感,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事业。

各级政府应有效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0-2020)》提出的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相关要求,把乡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收入,促使乡村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境遇逐步趋于平衡,让他们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工作、生活的支持保障,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将离农厌农情绪化解于温情的乡土安全感之中。 2.有利于健全乡村社会关爱机制,提升乡村教师乡土归属感

当前,乡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教育设施较为简陋,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意味着乡村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付出较大的情感投入,并且这种情感付出是一种长期行为,从而导致乡村教师对乡村学校及社会的反映尤其是回报问题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为此,一方面,乡村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乡村教师参加到地方社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去,使乡村教师在乡村、在农民之中,而不是服务于与服务于’”;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和乡村学校应在尽量满足教师物质与发展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在乡村营造尊师重社会风尚。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更多的掌声与鼓励;乡村社会和乡村学校只有充分肯定乡土情感的价值,依托乡土情感的归属性,才能以情感人,确保教师对乡村教育和乡村生活充满信心。虽然乡土情感不易培育,却是乡村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如此,教师在乡村教育付出回报之间才能构建一种情感平衡。随着经验与情感的积累,这种情感平衡会逐渐升华成一种对乡村教育的乡土归属感,将自身的焦虑与倦怠转化为对乡村教育的热情与眷恋。

3.有利于加强教师情感修养机制,激发乡村教师乡土责任感


乡土情感作为乡村教师自身内在的情感体验,虽然立足于乡土社会和乡村教育,但其重塑离不开自身的情感修养,即教师在深入理解乡土情感性质和乡村社会情态基础上,对自身情感进行适合乡村教育目的及情境要求的认识、管理与表达,从而努力提升乡土情感合理性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归根结底在于激发乡村教师的乡土责任感。乡土责任感是乡村教师情感修养的根基,强调乡村教师去发现、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去与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对话,共同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乡村教师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能为以后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而丰厚的情感与精神之根。

因此,唯有努力挖掘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所独有的、自然而淳朴的情感魅力,乡村教师才可能在乡村社会留得住,于乡村学校中教得好,发现乡土之美,坚守乡土教育,找到自身发展的自信与生命的归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f4200d5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