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虚词之用法教案》,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比较多,按词性来说,主要分为代词、动词和助词。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语句中的“之”字: 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入家门。 之:代词,指元方。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译:他们士气低落,我们士气旺盛, 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译: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之:代词,指这件事。 4、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译:抄录完,跑着送还借的书。。 之:代指借的书。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代指上下文中的(人、事、物)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他(她)们、它(们)等。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那、这件事。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译:我打算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之:动词,去,往。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送杜少府去蜀州上任。 之:往,到。去。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之:相当于“到”“往”“去”。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五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 如:①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饮酒。
②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着一个八尺宽的帷幕。 ③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事情处理。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花”、“狱”)或名词性短语(如“东北角”)时,“之”作结构助词“的”。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译:我唯独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徐公不如您漂亮。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朵。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也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格式:主语+之+谓语。 3、“之”起协调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译: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译: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以上两例中,“之”在时间副词“久”后面,为了协调音节使用,作用:为协调音节,不译。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 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只是提宾标志,无意。 译时应省去。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翻译时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②马之千里者。 译:日行千里的马。 以上二例中,虚词“之”后面的“高”“远”“千里”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庙堂”“江湖”“马”,翻译时“之”不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格式:定语+之+中心语。
二、随堂小练:
1、具答之。(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2、公将鼓之。 (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了。之:调节音节,不译。) 3、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之:到)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之:主谓间,取独。 5.何陋之有?(《陋室铭》)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7、忘路之远近。 (忘记了路的远近。 之:的。)
8、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三、知识小结:
古人的文言浩如烟海,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学好它。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的学习并不难。
本节微课到此结束,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f02954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