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答辩陈述》,欢迎阅读!
从《论语》成语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
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班 姓名:董鹏程 学号:124162009060
汉语言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论语》更是先辈们语言的经典之作。它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文献,它涉及家庭、伦理、文化、政治等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作用之大。它思想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又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言含蓄隽永、生动形象。就《论语》中成语意义及演变发展,来谈谈与中国文化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成语具有中国的诗性文化特色。这是因为成语胎生于古代的文化典籍和诗文, 而且是其
中的精华撷取, 体现古人思想行为规范的审美性追求, 具有艺术抚慰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性灵的功能, 体现汉语作为心灵的语言。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就《论语》中成语现象来说说汉语言的发展,和包含其中的中国精神文化。
一、 成语自身结构具有一定的凝固性,大部分的成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没有
改变。如论语中: a.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六章)古今意义都表示帮助别人做成好事。(鲁迅《华盖集·牺牲谟》)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成人之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
b.后生可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第二十三章)古今意义都是说青年人可以超越先辈,他们是值得敬畏的。现今可用于:师傅跟徒弟一起工作,这对师傅来说简直如同老马识途,但徒弟刚学没多久也干得不错,令师傅觉得后生可畏。意思基本相同。
c.文化的体现:成人之美成语的出现,是中国君子文化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君子,如同外国的绅士一样。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虽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贤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世间完人总是不多,因而一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中国君子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更引来众人对君子那种高尚的品德跟情操的追从。包括一些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那种君子的崇高品德修养,中国的君子文化是提倡人人向上,修养自己的品德,以君子之道提升公众道德的文化。
二、在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有的成语随之变为与原来意思完全相反。如论语中:
a.愚不可及: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第二十一章)这里“愚”是指装傻,其实是一种对国家的忠,此处愚不可及是褒义词,孔子赞赏宁武子的这种愚。而现如今发
展成为形容人极端愚蠢,成了一个贬义词。(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的提问——“往哪里去?!”
b.善为我辞:“李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论语·雍也》第九章)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表示让别人替自己请辞,不愿为官。现在成语“善为我辞”表示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谋个职位;或者请人帮着善为说和。办成一件什么事。
c.文化的体现:愚不可及中宁武子尽心尽力为国而愚,有着大智若愚,厚积薄发的表现。体现了中国的“忍”文化。忍是一种涵养,一种美德,是弱者的生路,强者的胸襟,长者的风度。忍才能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忍才能与人为善,化解矛盾;忍才能顾全大局,成就大事;忍才能积蓄力量,反败为胜。“大忍者,大智也”,掌握忍耐功夫的真谛,是提升自我,开创事业的一项基本功。勾践的装傻也是一种“忍”的表现,等时机扭转,反败为胜。
善为我辞,则流露出善意辞退,不伤双方和气的情感。体现中国的“和”文化,这不仅是一种与人相处的以和为贵的文化,更是一种社会各方面和谐,国家之间和谐的一种文化。中国人说话较为含蓄、委婉。大多是出于从他人角度看自己的言论,保持一种不骄不傲的姿态。以便与他人构建一个“和”的关系。时到今日,我们还是在强调“和”这个概念,构建和谐的社会。可见中国文化中“和”字的内涵是深渊的。
三、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成语意思发生了转移。如《论语》中:
a.名正言顺: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第三章)指用词恰当,言语就能顺理成章。现在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也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十)两条战线的斗争》:“如今回去干救亡工作,该是如何名正言顺呀!”
b.文武之道: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愿意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指宽严结合治理国家的方法,兼有文才武略。
c.文化体现:名正言顺,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一个礼。是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在古代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名正言顺是为了合乎礼。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文武之道,,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治国文化。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教化、刑罚和制度结合起来,把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武功”对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利民、治吏、治财结合起来,把富民、富国、强兵结合起来。这是经过历史长河的经验教训下总结出来的治国安邦之道,至今还有借鉴指导作用。
四、还有一些现今意思在原义基础上引申发展的比喻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e6f3262783e0912a2162a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