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王阳明在“格物致知”解释上的根本区别

2022-08-15 20:15:3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熹和王阳明在“格物致知”解释上的根本区别》,欢迎阅读!
格物致知,王阳明,朱熹,根本,区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朱熹和王阳明在格物致知解释上的根本区

作者:卓涵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6

要: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和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两大对峙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截然不同。朱熹注重在事物上求理求知,而王阳明注重致本然之良知于事物。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治学路径上的方向差异。 关键词: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致良知

朱熹和王阳明是双峰并峙式的宋明理学大师,但两人的学问宗旨有根本不同,尤其在物致知的解释和发挥上,两人的区别最为明显,造成了后世不同的治学 方向。

一、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格物穷理

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大学》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1]朱熹惟恐人们理解不透,对于格物致知做了详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2]

朱熹认为道理散见于事物上,需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尽天下万物,大道才能贯通。但,朱熹的观点其实是有违儒家之道、孔孟之训的。儒家正统观点是良知天赋。孔夫子虽然很少言天道和性,但他的言行是绝对支持后来的孟子的良知天赋说的。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3]孔子坦陈他并非生而知之者。可为何一问便知,并非他事先花了很多精力储备了大量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有一以贯之的道,即良知。孔夫子有一颗尊崇周公的诚心,所以,遇到祭祀周公这类事情,他会主动去学习祭祀周公的礼仪。农夫问他事情,能就着事物的本末,逐步启发农夫,自己也逐渐明白了事理。

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与朱熹不同,王阳明则说: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4]这里的,解释为推广、扩充到。如人有孝心,可及于父母公婆;人有爱心,可及于他人甚至于小动物;人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e3b1784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7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