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让语文教学不再急功近利

2023-10-03 02:4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放慢脚步,让语文教学不再急功近利》,欢迎阅读!
急功近利,放慢,语文教学,脚步,不再


放慢脚步,让语文教学不再急功近利



高考指挥棒影响,当前语文课堂往往步履匆匆,大都呈现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老师们滔滔不绝,唯恐遗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学生还没思考清楚,教师就匆匆亮出答案,学生还没深入研读,教师就开始归纳总结。这种情形在公开课尤为突出,时间安排分秒不差,教师连珠带炮地抛出一连串问题,学生个个都是答题高手,教师一般都认为这就是“高效”,但在这表面的“高效”背后学生的积极性有多高,学生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却无人问津。

从“过快”的根源看,既有社会竞争加剧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有人们自身急功近利思想的体现,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人们以功利的心态对待教育,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来不想等待,也没有耐心等待。

但是,快节奏的课堂是不是就是高效课堂呢?我们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周期。日本教育学者佐滕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语文是一门潜移默化的学科,重熏陶、习得、涵咏,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感觉生成体悟,由体悟走向思想,而不经历过“慢的折腾”所快速形成的学习成果大多会以同样的速度一闪而逝、无影无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观念,放慢脚步,顺应语文教学规律。

那么,在课堂上,哪些地方需要放慢脚步呢? 一、让学生多读一读

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自古以来一直被重视着,但如今因为教师争分夺秒赶进度,所以在“鱼”与“熊掌”之间抛弃了自认为是“鱼”的朗读。课堂上基本听不到琅琅书声,教师们认为与其浪费个十分钟读课文,还不如多传授些知识点,多做几题练习,这种做法无异于本末倒置。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读才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朗读、熟读,学生在心中体悟揣摩书中的语言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有些文章情感较为含蓄,教师直接说出来并不能表达得很完美,然而学生自己在反复朗读中却可以体会到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教师不让学生读,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的机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多依靠教师的讲解与灌输,试问,这样的“理解”是真正的理解吗?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故都的秋》《我有一个梦想》《春江花月夜》《阿房宫赋》《项脊轩志》《滕王阁序》等,与其让教师们喋喋不休地分析人物的情感、作品的主题,还不如让学生放声朗诵,与课文作者直接对话,自己去品味、感悟、领会,因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们才能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培养语感,提高理解与鉴赏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放慢脚步,让学生多读一读,朗读并非浪费时间,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二、让学生多说一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可见口头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重文轻语”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究其原因,教师和学生都认为高考不考口语,训练了对成绩的提高没什么帮助,这种看法其实是对口语的误解。我们知道,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话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思维是表达的基础,良好的说话能力是思想的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标志,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说出很有条理的话。说话要边想边说,这样就能让学生思维保持活跃,从而促进其智力的迅速发展。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说话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具体的方法有课前三分钟演讲及点评、读书心得交流、课文重难点讨论、






课文内容复述、仿说等,如教《我有一个梦想》,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1926段,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说一段话,表明自己对未来的展望。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就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使你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另外,在遇到学生有意见分歧时,不妨暂停我们所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将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表面上看这些做法可能会减少本堂课的容量,但我们应该明白,不是我们讲得越多就越好,语文学习是强调质的,没有质的提升,再多的容量也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积。

三、让学生多想一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怕预设的教学进度完不成,没有让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提问时也没有给予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这就造成学生的思维来不及展开和深入。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琢磨一下哪些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全面严谨深刻。如上完《小狗包弟》后我让学生思考,“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上完《雷雨》后我让学生思考“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上完李白的《将进酒》后我让学生思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否自相矛盾?

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思考与等待时间过长,会造成教学进度无法完成、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等弊端。我想,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面上看起来一节课的容量明显是大了,传授的知识点也多了,但教师教学进度完成了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进度的完成。很多时候教师是不是更多地从自身考虑而寻求一种自我的心理安慰呢?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是以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的多少为准呢,还是以教师讲了多少为准呢。还有,安静的课堂一定是不好的吗?如果一节课只有气氛活跃的表象而没有思维活动的实质,那可不是健康的课堂。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思维能力能否提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增大了,才可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断断着急不得的,非得慢工出细活不可。

四、让学生多写一写

作文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很多学生写作时提笔在手,搜肠刮肚半天,仍滴墨不染,究其原因,还是平时写得太少的缘故,也许有些教师会说,两周一次作文,学生有时也写些周记,怎么能算写得少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师每两周布置一次作文,有时在课堂完成,但遇到教学进度较紧时就让学生带回家完成,于是有些学生就开始找作文书抄袭或者上网搜索,东拼西凑,写满800应付了事,因此,说是“写完”倒不如说是“抄完”,就算是课堂上当场完成,也避免不了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当场东抄一点西抄一点。至于周记,又有多少学生是认真对待的呢?这就造成学生写作的量远远不够,写作水平低下也就不可避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只能是课堂上教师稍微放慢脚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课堂小练笔,时间不限,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几二十分钟,练笔内容可结合所学的课文,如对文章缩写扩写改写,或者当场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者仿写一段精彩语段,总之,形式多样,可长可短,同时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触角引申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去,将感兴趣的话题带入课堂,诉诸笔端。

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布置了一题“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请你结合平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仔细回忆,写一段描述性的短文。”这样让学生写一写,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将语文的空间无限地扩大,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放慢脚步绝不是拖拉懈怠,少慢差费,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而是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要以学生能接受、有收获为前提,在一些涉及到培养学生素养与能力的重要之处应放缓节奏。在教学中也许会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我们可以探索调整自己的教学法,简化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学会取舍优化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进度,但决不能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dfd7bf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