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后记》,欢迎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后记
闹枝中学 郭玲 最近,我执教了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在授课时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陶冶,鼓励他们做新中国的“脊梁”。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而且是一篇驳论文,具极强的针对性,感情色彩鲜明。针对这篇文章的以上特点,我设定了如下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首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习的方向就更明确了,知道“学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为达到突破重难点这一目的,我设计了如下讨论题: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有什么依据?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的依据又是什么?从全文看,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的?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课文,交流看法,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全文是先反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即驳论证)来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然后通过树立本论来间接对方论点。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他们有何特点?研读第八段不难发现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乐观、爱国、前仆后继的战斗,由此明白“先生写作本文赞扬英勇抗敌的中国人民,极大地鼓舞民族的自信力
1
和战斗力”。为了让学生理解弘扬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拓展延伸中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细微之处,设计问题为谈谈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这一开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鼓舞他们做国之栋梁。这一设计也紧扣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可看做是补充事实论据的专项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积累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确实学到了东西,不在乎它的形式是否新颖,过于追求花架子和标新立异常常会导致公开课“看上去很美”。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并且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文素养的培养。学习本文,不仅学习先生如何作文,更要学习他如何做人,希望大家能做个自信的中国人,将来也能成为中国的脊梁。这是我授课的结束语,也是我对学生殷切的期待——扬民族自信,做中国脊梁。反思就是改进的过程,越薄弱的地方,也越容易看到改进的效果,希望今后我能去粗取精,再接再厉,能真正让我的学生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希望多年后他们还能想起这节课,还能记住“做中国脊梁”这句话,那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dfcb47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