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2022-07-20 18:03: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欢迎阅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

作者:萧放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7年第3



萧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从冬至开始描画着梅花消寒图,吟诵着数九的歌谣,经历小寒大寒节气的苦寒之后,终于迎来立春节气。

春天是充满神性与灵性的季节,人与万物的生命都离不开“春”的促动。春天在一年中习俗信仰与仪式表演最集中。

迎春

由于立春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时间,中国传统社会一向重视立春日,自朝廷至民间立春前后有诸多或严肃或嬉戏的仪式与习俗,迎春、鞭春、说春、演春、望春等。

立春为四季之首,是温暖季节的开始,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国人来说,立春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复归与丰收的期待。自然节气的“天时”,是人间生活的依据与行动指南。在王朝时代,天时的预测与掌握,首先需要统治者的仪式性接收与确认。在周官月令时代,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祭祀东方天帝太昊与春天之神芒神。同时,行“籍田”之礼,以倡导农事。

汉朝继承周制。在天人感应气氛浓郁,讲究服色制度的汉朝,皇家复兴了周人月令的时间制度。立春日,汉家天子率众朝臣浩浩荡荡赴东郊迎春,迎春的车马人员清一色的青色服饰。一路上,人们唱着《青阳》《八佾》之歌,舞着《云翘》之舞,迎春仪式搞得有声有色。不仅京师百官要穿青色衣服,郡县的官吏也得戴上青色的头巾,在门外立起迎春的旗幡,妇女也戴上迎春的华胜。自汉以后,立春日东郊迎春成为朝廷的惯制。

六朝时期,人们在立春日,剪彩为燕,戴在头上,作为迎春的彩饰。还要在门上贴“宜春”二字。隋唐十分重视迎春仪礼,皇帝亲率百官,“祀青帝于东郊”。皇帝还给百官赐“春罗幡胜”。唐人以立春剪彩为时尚,诗人李远的《剪彩》诗云:“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立春剪彩中蕴含着对情人的深深祝福。这种春天戴胜的习俗历代传衍,它既是妇女迎春的饰物,也是春天风景的点缀。

鞭春与进春

除朝廷迎春典礼外,唐朝开始出现了立春日鞭春习俗,即地方官员以杖打土牛,以表达迎春的意愿。宋朝虽然迎气之礼淡薄,但对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十分热衷,鞭春成为国家迎春礼仪的中心内容。《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府进春牛鞭春的情形,街市上还有小春牛出卖,以供市民迎春之用。

明朝政府仍然十分重视迎春仪式,从京城到地方府县,立春之日官员都要组织迎春、鞭春仪式。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朝北京迎春的“春场”,在东直门外五里。先立春一日,京城最高首长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带领府属官吏,或骑马,或乘轿,皆着红色礼服,头簪彩花迎春。迎春的队伍以旗帜前导,接着依次为田家乐班、勾芒神亭、春牛台及附属县的官吏人等。迎春队伍游行的路线是由春场游至府衙,表示春气接到了府内。然后由京兆生


员以塑好的小春牛、芒神送入宫廷,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仪式完毕后,“百官朝服贺”。

立春日,府县官吏都要穿上官服,祭祀勾芒,各人用彩杖鞭打春牛三下,以表示官府倡导农耕之意。

明朝杭州立春的仪式,由附郭的仁和、钱塘二县轮年值办。仁和县于仙林寺,钱塘县于灵芝寺。立春日,郡守亲率僚属前往迎春,前面是社火表演,后面跟着春牛,人们聚集沿路围观,竞相用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社火表演的社首,身着冠带,骑驴跳跃,大呼小叫,并以人扮皂隶士卒簇拥前行,称为“街道士”。街道士等经过官府豪门时,都用赞扬的语词祝福主人。最后来到州府厅堂,以彩鞭鞭碎春牛,随后以彩鞭土牛,分送各级官员与地方贤达。而民间妇女,才“各以春幡春胜,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缀之钗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

清朝北京迎春仪式与明朝略同,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尹率僚属朝服至东直门外迎春。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设供案于午门外正中,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还呈上用春天花草插成的春山。

扬州“打春”

扬州以优伶官妓为行春的仪仗队伍。清朝康熙年间,裁减乐户,没有官妓后,人们用花鼓戏中的角色代替,在扬州花鼓中,女性人物角色均由男性扮演,所以扬州俗语有:“好女不看春,好男不看灯。”(《扬州画舫录》卷九)苏州等地,立春前一天,郡守率僚属迎春东郊娄门外的柳仙堂。观者如市,男女争着用手摸春牛,以求新年好运气。民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立春日,太守在府堂举行鞭春仪式,用鞭子鞭碎土牛,谓之“打春”。

民国之前,各地立春仍有“打春牛”的习俗。人们用泥土做成春牛,涂上五彩,还要做一个芒神。县令在衙门内主持鞭春仪式。县令用彩鞭鞭碎春牛,众人争抢土块带回家,说是今年就会有好收成。也有人涂在灶上,有说可旺六畜,还有说可少虫蚁之害。“民国共和,礼仪渐减”,民国时期,因为政府改行公历,官方立春迎春祭仪,也就逐渐停止。

报春与说春

民间的立春活动虽没有官方仪式那样浩大,但更加生动有趣。小儿女在立春日头戴彩燕或春蝴蝶,或者佩戴名为“春娃”的人偶,以迎春、庆春;或者用松柏枝条编成圆圈,戴头上,以祈“四季清健”。春天的孩子轻灵快乐。而大人们重视的是春天与丰收的联系,“报春”就是丰收信息的民俗预报。报春在立春前就开始了,有人扮作春官,带着木刻印制的春牛图,走村串户报春。浙江宁波一些地方报春人手持小铜牛沿门唱春歌,主人一般将报春人迎进庭院,报春人拿着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上左绕三圈、右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歌词,并分送印有芒神与二十四节气的春牛图。主人要以钱物酬谢。在奉化报春从立春日开始,报春人由乞丐充任,他们牵着涂有乌漆的木牛挨户送春牛图报春。他们边送边说“春牛到门庭,今年交好运。春牛耕烂田,今年大熟年”等吉利话。每当乞丐牵着木牛出现,旁边总是围满了孩子,大人会让孩子摸摸春牛,说摸过春牛的手会勤劳灵巧,会攒钱,会端满饭碗,待人忠厚。(陈德来主编《浙江民俗大观》)

报春也伴随着游戏娱乐,在湖北称为“说春”与“讲春”。湖北黄陂每逢立春前后,就有人下乡说春并兜售芒神春牛。说春人红袍纱帽,敲着小锣,似说非说,似唱非唱,内容大都是吉利话,主人家要以米酬谢。春官一般口齿伶俐,善于即景唱说。一次,某贫者见春官来,忙托一板凳与坐,凳缺一脚,春官云:“见了春官把凳托,托个板凳三只脚。不是春官看见快,险险栽破后脑壳。”有的人家境不好,不愿给春官报酬,见了春官赶快关门,春官就唱:“一


见春官把门闩,交了霜降打脾寒。”(《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湖北)四川宜宾珙县春官一手拿着打狗棍,一手拿着红纸春词,游走乡间“说春”。在西北地区也有唱春习俗,山西的春官由乐户充任。春官的诙谐与笑骂成为乡村春日的娱乐。游走乡村的春官,成为春天乡野的一道风景。

演春与望春

演春,是传统社会民间迎春的仪式活动之一,它以民间小戏的形式酬神娱人。民国河南《阳武县志》记载:“立春前一日,土人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为兴农作之状,名曰‘演春’。”乡里立春时期的所搬演的这些草台戏,也叫春台戏,其实它是官方迎春仪式的民俗版。在湘西以前每年立春前一日开演迎春戏,按照习惯,一年12个月要扎12个戏台,闰年13个,立春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前往观赏。迎春的小戏戏台搭在旷野中,给神演出的目的鲜明,当然也“又引闲人野外看”。

望春,立春时节是生命力萌生的时节,民间信仰中认为立春前出嫁的妇女归宁,立春日当天穿着青色衣服、打着青色雨伞的媳妇,在交节时分赶回婆家,可望得到子嗣,这种习俗称为“望春”。由此可见,在民间传统观念中女性的生殖力量,既来自母系,也来自自然天时。

现代中国春神祭祀与迎春仪式,已经相对寥落,但在部分地域的民间社会仍有传承,引人瞩目,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立春祭”是其中之一。在衢州九华乡外陈村有一座梧桐祖殿,供奉的主神是句芒,神像用整株桐木雕刻而成,民间称句芒为“梧桐老佛”。每年立春日举行祭祀庙会,举行立春祭祀民俗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有: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扎春牛、演戏酬神、插花、踏青等,构成了衢州地方特有的立春庙会形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dad698e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