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分析》,欢迎阅读!
我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分析
作者:朱铤瑜 张璐瑶 赵晨竹 卢正伦 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4期
摘要:课堂沉默其本身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它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弱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模式改革中出现的遗留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已然适应了这种模式之后,即使形式上要求课堂进行改变,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仍然处于传统授课模式的局限中。对此,改善课堂模式与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校管理成为了基础且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课堂沉默;大学生;教师;学校 一、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大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表现的不参与、不主动、不交流、不回应的一种课堂状态。对此,笔者将从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方面来分析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 1.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师生关系疏离
中国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以讲课为主,缺少课堂互动性。大学教师忽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注重理论的系统性讲述,而缺乏对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学互动局限于教学提问,也禁锢了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意愿。在调查中,有62.81%的人认为,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会觉得很枯燥,而不想参与到课堂中。长时间的授课环节导致学生心理上处于习惯性沉默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课堂提问沉默产生的重要原因。
同时,大学师生关系明显疏离,在大学教师思想中,他們通常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能力,不需要教师主动的帮助。在大学生涯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居住地较远,师生之间的接触几乎只有课堂,而大班授课制造成了师生交流的障碍。且大学教师在校时间基本与授课时间等同。在问卷访谈结果中显示,当代大学中,教师与学生除去课堂交流外,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并无交流,其余交流主要集中于课外创新与作业交流问题,且是学生主动寻求老师帮助。 2.学生角色定位不清,受从众心理影响
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对象,自觉服从教师合理的调节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但与此同时,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课堂提问以及发表意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在当今教学学生在教学中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问卷结果显示,有54.55%的人认为即使教师留出
充足时间以供思考,在课堂提问时仍然会选择沉默。只有29.75%的人会选择在课堂提问沉默时,主动打破沉默,或产生打破沉默的想法。
同时,根据结果表明,在课堂沉默发生时,课堂氛围趋于沉默,69%的学生会从众而保持沉默,延长课堂沉默的时间。在以上提及的学生角色成因中,任何一种成因都可能导致从众心理的发生,但值得一提的是,调查结果表示,只有约3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沉默发生时,有打破课堂沉默的想法或举动。当有人愿意打破课堂沉默时,课堂沉默现象就得到了缓解。 3.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主体的需要
大学课程设置长期受国家政策主导,而忽略了学习主体的需要,不以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水平、身心发展状况、职业发展需求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导致大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大多数学生的上课状态。同时,由于课程设置与主体实际需求的矛盾,一些大学生甚至选择牺牲上课时间准备考证、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来“自谋生路”。 在问卷调查中,有59.51%的人认为,自己会因为忙于大学生就业或考研等问题而增加课堂沉默现象。有57.02%的人赞同自己会选择在不感兴趣的课堂上沉默。
在高校扩招的政策实施下,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多高校在追求宏伟的教育目标时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不仅不能满足学习主体自身的需求,也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二、改善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 1.改善课堂模式,加强师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样是参与者,应侧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摈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作为学习中的引导者,应为学生营造更开放更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良好学习。
大学教师应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双重角色应当合理安排,在做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在教学上勇于突破,勇于尝试新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对抗课堂沉默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舒缓与引导,以促进双方进步。在大学阶段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师生感情融洽能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沉默。 2.加强学生自我认知与定位
学生应认清自己作为课堂参与者的主体性地位。大学生在此阶段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应具有深入思考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的去调整自己的状态,树立正确的课堂参与观念。
学校与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活泼的个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参与,扭转学生对课堂的认知与理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鼓励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思考。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以达到打破课堂沉默的目的。 3.改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
首先,学校可开设大学生入学课程,引导学生融入大学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过渡教学阶段,辅助学生确立教学主体性地位,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增强学生信心,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教学内容应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将教学中实践的比重扩大,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与兴趣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课程成为学生社会的必修课之一。
同时,学校管理应重视学生意见,创造透明化的空间,面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应当及时探讨且反馈,使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
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可将课堂沉默作为其中一项指标。对课堂沉默定义为课堂提问沉默,并设定沉默次数与沉默时间,如学生沉默的次数达到五次,或一堂课中总计沉默时间为五分钟,则为课堂沉默,并随着次数的增多与时间的推移,程度上升。同时学校应进行随机课堂抽查进行记录,在一学期中应当至少有三次,结合教学评价,设立相关的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1]滕明兰.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4:146-148. [2]叶立军,彭金萍. 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44-46.
[3]张玲.大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4]齐娅冰.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J].职业与教育,2016 第15期:18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d2dfca8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