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潘天寿花鸟画形式美感探析》,欢迎阅读!
潘天寿花鸟画形式美感探析
摘要:潘天寿的花鸟画源于生活,注重写生,构思独特,用笔变化丰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绘画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本文主要从他的花鸟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潘天寿 花鸟画 形式美感
潘天寿的花鸟画是在具有深厚的传统浙派地域上生长出来的一枝艺术奇葩,他的花鸟画取材广泛、新颖,常与近景山水结合,作品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立意、构图、用笔、用色等方面。 一、潘天寿生平及概况
潘天寿(1897—1971年),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早年别号懒道人,心啊兰若主持,晚年自署东越颐者等,浙江宁海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潘天寿的绘画艺术曾受过文化人李叔同的熏陶,继而又得到过吴昌硕悉心指导,艺术思想上深受黄宾虹的影响。 二、潘天寿花鸟画形式美感探析
潘天寿的花鸟画通过师法古人、师法大自然,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秩序,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1.“奇”、“险”的立意追求。潘天寿的花鸟画立意往往营造“奇”、“险”的氛围,从险绝往奇绝处构思。画面常上重下轻,注重大变化、大节奏,从大实中求大虚,追求雄大、奇险的美感,创造出一种对比强烈的奇特意境,给人一种新鲜、震撼视觉感。代表作品有《小憩图》、《睡猫》等。
2.选取题材独到的形式美感追求。潘天寿的花鸟画题材选取独特,与以往的画家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近景山水环境中山花野卉的表现上,作品往往都是由几块近景的大石头加以花卉、鸟禽构成。如《小龙湫一角》、《灵岩涧一角》等作品。这一创作想法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有专门谈到:“古人作花鸟,间有采取山水中之水石为搭配,以辅助巨幅花卉意境者。然古人作山水时,却少搭配山花野卉为点缀,盖因咫尺千里之远景,不易配用近景之花卉故也。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乱草从篁,高下欹斜,纵横离乱,其姿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故予近年来,多作近景山水,杂以山花野卉,乱草丛篁,使山水画布置,有异于古人旧样,亦合个人偏好耳。有当与否、尚待质之异日。”
3.尚“方”、“硬”的构图、造型形式美感追求。构图、造型尚“方”、“硬”的形式感美感追求,是潘天寿花鸟画的独特艺术体现。方形有沉稳、厚重等特点,他的作品大量运用了方形体块,除了画面尺幅用方形以外,在画内也尚“方”的运用。一是尚于运用方形石块,且石块大多虚其中而强调外轮廓,从而使造型有了硬的感觉。二是画内惯用线条直横交叉,而形成方框状结构。这种方的使画面张力很强,霸气十足。潘天寿的花鸟画构图还特别注意边、角的处理,常常将鸟、虫等最吸引人的活物,布置在画面的最下一角、最上一线、最边一条而给人强烈的视觉感。例如《梅花芭蕉》》《烟雨蛙声》等作品。由于教学的原因,他有不少构图章法的精彩理论。如《听天阁画谈随笔》里关边角处理的两段话:一、“画事之布置,须注意边角。山水有山水之边角,花鸟有花鸟之边角,人物有人物之边角”;二、“画之四边四角,与题款,尤有相互之关系,不可不加细心注意”。
4.尚“骨”的用笔形式美感追求。他的用笔尚“骨”的用笔形式美感追求,主要通过力、刚、势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他强调线条的骨力,在他的《听天阁画谈随笔》
中写到:“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顾以线为骨。骨需要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在生活力之基础也。故张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用笔须在凝练中求畅快,畅快中求凝练,此可与书法中屋漏痕、折拆股,二语相互证。”潘天寿尚“骨”的用笔形式美感追求在其作品随处可见,如代表作《雁荡山花》、《小龙湫下一角》等。另外在其两方印章上也有尚“骨”的追求的体现。一是“一味霸气”,二是“强其骨”。这种尚“骨”的用笔形式美感追求,主要是由他的金石、书法等艺术促成。
5.古厚深沉的色彩形式美感追求。潘天寿花鸟画主要以墨色为主,红、黄、蓝为辅。因作品墨气重,墨占的成分多,所以作品看起来很厚重且古气十足,深沉的感觉。这一用色主张在《听天阁画谈随笔》有描述:“设色须注意淡而能深沉,艳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浅薄、嫩弱、火气、俗气矣。吾国绘画以黑白为主彩,然须注意知黑而守白之理,尤须注意于墨不得色,色不碍墨,更须注意墨不碍墨,色不碍色,自然百彩辉发。西洋以红黄兰三原色,吾国祖先,都以红、黄、蓝、黑、白五原色,因吾日常接触之万有色彩中,随处均有黑白色也。”其代表作品很多,墨色为主的红色为辅的荷花系列。 三、潘天寿的成就及影响
潘天寿的花鸟画、山水画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貌,思想上也有独特的见解,著有《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绘画史》;除此之外他还是教育家,特别是教学方面,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使许多高校、美院至今都沿用其教学模式。他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孔六庆 《中国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2]潘天寿 《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d2a96ad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