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光中介绍》,欢迎阅读!
余光中---相关资料
余光中(1928— )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主要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流沙河语:他“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取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上面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与母亲两地相隔怎能不日夜思念呢?于是小小的邮票承载了余光中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婚后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创作天地,随大流不远万里赴美读书,每次只能坐轮船返台,与妻子是聚少离多,思妻之情自然也就寄托到了这一张张窄窄的船票上。
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母子二人阴阳相隔,永远不能相见。失母之痛更加的痛彻心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9年年仅21岁的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随家人来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等他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达40多年的离别怎么能叫人不深深的思念呢。于是乡愁便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在另一首诗中写到:“当我死时,葬我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很直接的感受到他对中国大陆有着深深的思念之情,他盼望台湾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能够早日和自己的亲人团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d1d0c5c51e79b896902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