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等奖】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22-04-28 03:06: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市一等奖】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课时)》,欢迎阅读!
课时,下册,教学设计,人教,一等奖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 会写“块、往、进”;了解并积累“又_又_”形式的词语。

2.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一年级学生天性好奇,容易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并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初步通过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能基本了解故事内容,但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不够发达,较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需要教师采用有趣、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做事情要目标明确,始终如一的道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围绕重难点的突破)

1.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词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建议读做结合,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可先引导学生圈画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再让学生根据偏旁分类,接着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然后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动词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场景,加深对词的准确理解。

2.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本课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带着问题“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寻找并提取文本种较为明显的信息借助信息读懂故事,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这个能力训练点。

四、教学准备、资源与工具设计

1.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引入

出示动词“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名学生认读。师表演动作,生猜是哪个词;生表演动作,师生共同猜词。师说词语,生表演动作;生说词语,师生共同表演动作。

2.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圈出“又_又_”形式的词语。 2)出示词语,读出感情。

3)练说:____________的太阳。太阳____________ 4)不提供主语,独立说一句话。


3. 合作探究,复述内容

1)齐读课文,合作探究:小猴子在下山以后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最终的结果怎样?(可以先回顾一下小猴子先后到了哪些地方,先后看到了什么,每一次是怎么做的。

2)生交流,用“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在此过程中,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做到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4.总结提升

1)你有没有过像小猴子一样的经历呢? 1)读了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交流,师小结: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

5.指导书写

1)出示“块、往、进”3个字,学生观察字形特点。 “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部的横折往里收。注意穿插。 “往”: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和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双人旁。

“进”:半包围结构,井字位置稍高靠右,走之底第二笔要短小,最后一撇要舒展。 2)师生交流。

3)师范写,请生注意写好每个字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学习名言警句:

1.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2.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5.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6.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cd6a3db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