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送董邵南序》

2022-09-28 17:02: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韩愈《送董邵南序》》,欢迎阅读!
韩愈,邵南序
韩愈《送董邵南序》

韩愈《送董邵南序》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


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拓展阅读:韩愈《送董邵南序》阅读答案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⑴董生举进士 ( ) ⑵郁郁适兹土 ( )

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 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 ) 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A.①夫以子之不遇时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皆爱惜焉 ②因以为号焉

C.①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②倩女之靧面 D.①可以出而仕矣 ②溪深而.鱼肥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 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⑵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 参考答案


18.(1)推荐;选用 (2), (3)怎么 (4)祭拜 (4分,每词1) 19.B(2分)(A ①认为②因为 B ①②语气助词 C ①代词 ②助词,的 D ①表承接,然后②表递进,而且)

20.①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2分) 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2)

21.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1)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c55b8c082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