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荀子《劝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欢迎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通“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蝡: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烦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11、下列对文言现象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游必就士”与“金就砺则利”的“就”都为动词,理解为“靠近,接近”。 B.“古之学者必有师”和“今之学者为人”中的“学者”都解释为“求学的人”。 C.“句读之不知”与“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与“《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句式相同,都是判断句。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
通晓世事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4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
14、本文在分析说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4段“学莫便乎近其人”的观点和《师说》中的哪些说法意思相近?(4分)
参考答案: 10、A 11、C
12、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错误,原文说“终乎读礼”,意思是“到阅读《礼记》为止”,《礼》是最终目标。“《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可见是《礼》《乐》《诗》《书》《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13、(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4分)
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采分点】“学数”,学习的科目;“终”,尽头;“须臾”,片刻;“舍”,舍弃。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3分)
【采分点】“寄托”,容身,藏身;“用”,因为;判断句,是
14、①文章运用举例(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说理透彻。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思维严密,观点给人以启迪。(2分)
②“学莫便乎近其人”强调向良师益友学习的重要性,和《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意思相近。(2分)(每句1分,写两句即可)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状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面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c24e2bef5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