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与性心理健康

2022-12-23 02:26: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同性恋与性心理健康》,欢迎阅读!
性心理,同性恋,健康
同性恋与性心理健康

在文章的开始,我必须对几个名词进行解释,性取向、同性恋、异性恋及双性恋。性取向是指我们会被哪一性别吸引并产生爱意。同性恋指性取向指向同性者;异性恋指性取向指向异性者;双性恋指性取向同时指向异性和同行者。

下面是一份美国关于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的统计

1 性取向调查

伴侣:

在过去一年里仅有同性伴侣 在过去一年既有同性也有异性伴侣 18岁开始,仅有同性伴侣

18岁开始,既有同性伴侣又有异性伴侣 性别身份: 同性恋 双性恋 异性恋

2.9% 0.8% 96.9%

0.9% 0.5% 98.6%

2.0% 0.7% 0.9% 4.0%

1.9% 0.3% 0.4% 3.7%





资料来源:E.O.LaumannJ.H..JagnonR.T.Michael(1994).性行为的社会组织。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第311页,表8.3A8.3B

20061130日,国内政府卫生部门首次公布了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的估算数据——500万至1000万。而据长期致力于同性恋问题研究的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估计,目前,我国15岁至60岁的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男同性恋和双性恋2000万,女同性恋为1000万。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同性恋数量已达到足以引起国家关注的程度。我们该如何解释同性恋这一现象呢?中国从古至今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流传至今的汉衰帝和董贤的断袖之爱。汉衰帝是东汉亡国之君,他与董贤之间的故事是受人批评的,甚至有人将其认为是亡国之因,将其视为变态。而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然而对于同性恋是一种疾病又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质疑。那我们该如何看待同性恋呢?

研究结果:

最初,研究者在对接受治疗的同性恋患者进行研究他们试图发现患者现在的顺应中的、过去经验中的或家庭生活中的障碍问题。这些研究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提供了证据(如,洛伊德,1920;见Rosen的综述,1974,最典型的特征是适应不良和神经质。然而这些这些证据的得出是循环的,它是假定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然后发现证据支持这种观点,此这些研究是经不起推敲的。

另一项研究它对于改变公众对于同性恋者所持有的消极态度有重大意义。在这项研究


中将一组没有接受治疗的同性恋者(通过LGB组织、广告和交谈的方式招募的)和一组同样未接受治疗的异性恋者相比,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是没有差异的(罗斯等,1988罗斯布洛姆,1994 这些研究都不支持同性恋者是“病人”还有研究发现,假如同性恋是一种性心理疾病,对同性恋进行治疗,但其治愈率很低,传统心理学家认为其治愈率为10%,这是否能说明同性恋不是一种“病”而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有更多适应性问Rosen,1974这又是为什么?我认为是由三个因素引起的,社会认同、家庭认同和自我认同。

显而易见,在当今社会同性恋者很难得到社会认同和家庭认同,在这儿我就不多作说明。社会和家庭的不认同又能导致自我否定,自我否定能引发一系列的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说抑郁、恐慌、自卑等。这是由于同性恋者不能走出来,也就是不敢公开其身份。而走出来这一过程中同性恋者是非常脆弱的,若是他被朋友和其他人拒绝,对他的自尊心是一种严重的考验。

关于人们为什么会成为同性恋,很多科学家认为是由于生物学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胎儿因素、大脑因素及内分泌的不平衡;精神学分析理论,如弗洛伊德理论提出的婴儿是“变态倒错”和比伯的研究社会理论等。(见人类的性存在.第八版,珍妮特S.海蒂) 当你不是同性恋,也还不知道什么是同性恋时,当有人说“你是同性恋”、或有人给你讲关于同性恋的事情时,你的反应是什么?也许刚开始你狠迷惑,然后你开始去了解关注同性恋来确认自己是否为同性恋,并且逐渐认同同性恋,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同性恋。

同性恋的出现有时就像物质的存在一样是没有原因的。就像除了人类中存在同性恋以外,动物中也存在着同性恋,至少130种脊椎动物中存在着同性行为。所以同性恋就像一种自然现象,这反驳了中世纪基督教将同性恋列为“违反自然界的罪” 我们该用何种态度来对待同性恋。现在已有一些国家在法律上承认了同性恋,若同性恋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是,否会助长同性恋的增长引起社会的混乱。因此,同性恋婚姻法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还应该对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的国家进行调查我们需对我们的后代负责。对个人而言,若排斥同性恋,会对同性恋者的精神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待同性恋问题上,就算你不能认可这种行为,但也不要一味的排斥或对其进行人生攻击。

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武汉:武汉出版社,1905

海德.人类的性存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bec5fb7910ef12d2af9e7b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