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2023-03-20 22:05: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
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浅谈孔子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

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应该说是最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思想以其仁义、中庸之道,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孔子提出的“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而他主张的“礼”,则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1.礼的思想:

礼属于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礼又是制度规范其背后隐含的精神是做事要恰当,也是用以识别身份高低以及为了维社会秩序,界定谁应服从于谁,应当如何做,而制定的各种标准规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

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而他又主张回复到周礼社会,以达到拯救春秋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理想。企求建立一个互敬互爱、人人各得其志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朴素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这种想象的理想社会曾令中国文人崇尚近千年。对于礼,虽然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周礼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贵族化的礼,但是孔子又在一定程度


上把它“平民化”了,力求使他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规范,他所希望的是礼不是贵族的专用品,而是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道德法则。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而“礼教”则成为了这一封建统治工具的最高形式。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礼”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此时可以说儒家文化起初的“礼”和后来的“礼教”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2.仁的思想:

仁就是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爱人包括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以人为本。仁是孔子社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为深远。孔子的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

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而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而仁体现在政治上强调的是“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标准。被誉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世界性“黄金法则”。“礼”和“仁”是儒家文化起始最重要的两大思想。但是在没有“仁”的思想之前,儒家还不能成为儒家。因为“礼”早于儒家出现,而“仁”的思想才是儒家的真正的独创。所以说“仁”是儒家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而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但这并不是说两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孔子有些时候会更重视对于仁的培植,他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人要是不讲求仁了,那还要礼干什么呢!但这么说,并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视礼,相反,孔子对礼的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be1639c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