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孙权分解压力的领导艺术》,欢迎阅读!
(转)浅谈孙权分解压力的领导艺术
东安散人
东吴大帝孙权19岁时接过父兄开创的基业,至71岁去世,其间主政52年,超过三国时期任何一位统领人物。相比于曹魏与蜀汉,东吴的国势最弱、生存的空间最小、压力也最大,然而孙权不但能稳坐江山,而且还能够延年益寿,这里面的奥妙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孙权的善于分解压力是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他是如何分解压力的呢?本文就此话题略叙一二,浅薄之处,还望同仁不吝指教。
孙权是个凡人。在三国诸雄中,特别是与曹操刘备比较,他有许多的不足。曹操不但用兵可比孙(子)吴(起),而且是文学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至于刘备,虽然不闻他曾吟诗作画,但军事方面也是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而孙权,从军事上说,凡亲征仿佛从来没有得胜过,文采上也没有什么值得赞颂的文章传世,个人爱好也不过是最没档次的追求感官享受的打猎之类。孙权的天才在于象汉高祖刘邦一样善于将将。他颇有自知之明,其领导方式的一大特点是善于分解压力。他知道冲锋陷阵决战沙场非己之长,所以绝少亲赴前线带兵打仗。凡遇战事,他会凭借自己的一双碧眼选出最恰当的人选,在将最大限度的权力交给属下的同时,也会让他的属下肩抗起几乎难以承受的压力。这当中突出的如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吕蒙指挥的荆州之战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都是决定东吴命运的大战,其压力之重可想而知,然孙权敢于将这样的压力分解到下属身上,完全放心他们在前线御敌作战,事实证明孙权在这三大战役中的分解压力十分成功。
孙权能很好地礼贤下士,更难能可贵的还是他的用人不疑,他完全相信臣子间的举贤荐能,如“四帅”的相互举荐。对此,洪迈《容斋随笔》评价道:自古将帅,没有一个不是矜能自贤,嫉疾胜过自己者,此诸贤则不然。他们四人相继手握重权三四十年,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他们不但没有互相嫉妒,反而相互举荐,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然而透过孙权用人不疑的表面现象看本质,这实际上还是孙权善于分解压力的一种表现。
将压力分解到属下身上后,孙权是如何保证属下化压力为动力,为东吴的生死存亡或继往开来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生命的呢? 概括起来,无非“恩威”二字。
先说“恩”字,孙权十分善于用大恩大惠来调动属下的积极性,令他们忠心耿耿为东吴效劳。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死力,将士都愿以身事主。”如凌统早死,孙权便将其幼子领入宫中抚养,爱如己出。又如吕蒙患病,孙权将其安置在内殿就近治疗,不惜重金悬赏名医名药。其间孙权常来探视,又恐吕蒙伤神劳累,就在墙壁上穿一小洞,随时看望。而且孙权特别重感情。他大概是三国时期几位君主中,唯一一位对几乎每位重要臣子的去世都抱以热泪的人。在封建时代,这种行为对活着的臣子是一种多么大的激励啊!更何况孙权的眼泪不是演义里刘备那样装出来的,而是真正为手足之情而流的眼泪。
孙权从父兄手中刚接过帅旗时,势力还是十分单薄的,当时左右地方局面的是世家豪族。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而且他们大多与中央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他们关系处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在江东站得住脚的问题。孙权对江东大族也是采用恩威并举的办法,使他们服从自己。江东大姓与孙权合作非常成功的是张朱陆顾四姓,他们是怎么被孙权安抚的呢?《世说新语·赏誉》所云“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是说张姓文才出众,朱姓武功出名,陆姓尽忠国家,顾姓敦厚传家。其实这已经说出了答案:张姓指张温家族,张温父张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被孙权擢为东曹掾。张温本人容貌奇伟,少修节操,时人多有赞誉,初见孙权便因 “文辞占对”,令“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寻“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朱姓系朱据一脉,一直掌武,多居军队高位;陆家世代掌权,出了个陆逊,又连连带兵打了几次胜仗,更受孙权的恩宠;至于顾家,“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顾)雍为丞……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孙权还用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政治联姻的办法,来恩结世家大族。陆逊“世江东大族”,娶了孙策的女儿,应是孙权的侄女婿。跟孙策一起创业的朱治,一直在军队任职,他的儿子朱纪,也娶了孙策的女儿。他还把大姓的子弟与宗亲一起派遣出任地方官职,“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这是有意识地把大姓与政权连在一起,使之休戚与共。
孙权恩宠属下是为了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爱护。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拉泽的观点“爱与被爱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对它的充分满足会极大地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孙权如此妙用“恩”力,极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报恩意图,其属下自觉自愿地为孙权分解压力,便在情理之中了。 再说“威”字。孙权一上任就以杀树威,先把庐江太守李术杀了。不仅杀这个敢于不听命于他的人,还把那一城人都杀了。《江表传》“遂屠其城,枭术首”。这还不是唯一的一次,建安十三年,孙权带兵杀向江夏,把黄祖杀得溃不成军,“尽锐攻之,遂屠其城。”这种屠城,是一种威慑,它明确昭告世人我孙权之虎威是不允许挑衅的,主要是起杀一儆百的作用。
对地方势力的处理,孙权树“威”的法宝还是屠杀。杀,可以从根本上把反对力量消灭掉,对巩固自己的统治起很大的作用。他对会稽郡世家大族的不合作,没多做工作,而是杀服他们。孙权背后有吴郡的四大姓以及张昭等北方南迁大姓的支持,便有持无恐,对不听命于他的会稽郡大姓,他毫不手软,杀盛孝章、周泰明时眼都不眨一下。《会稽典录》说,“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孝章)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孙策只是忌,还没敢动手杀他,而孙权一上来,就果断地杀了他,《孙权传》记“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同时被杀的还有周泰明,《昭明文选》有一篇《檄吴郡将校部曲文》说“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淹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吴录》记载,有一叫沈友的人,“是时权大会官僚,沈友有所是非,令人扶出,谓曰:„人言卿欲反。‟友知不得脱,乃曰:„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遂杀之。”当然,对会稽郡那些肯合作的大姓,比如贺齐,他又十分信任,
并倚为左右手。孙权以剿抚两手,使江东的世家大族完全置于自己的政权之下,处于只能服从的角色,至吴亡之前,会稽郡一直没闹过事,这与孙权的这种“威压”不可能没有瓜葛。如此“威”字当头,属下敢不尽心尽力地为他分担压力吗?
孙权用“威”,还在于他很善于对属下适当设置不安全感,令他们免生骄傲情绪,并不断努力表现自己。关于这一点,孙权对老臣张昭的态度便堪称典范。张昭是孙策的托孤大臣,他和周瑜看好孙权能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为了拉住张昭,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可是尽管张昭从孙策时期便为老孙家鞍前马后地操劳,而且也一直是众望所归,但孙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用他为丞相。在称帝登坛的时候,还以一句“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把张昭挖苦得“伏地流汗”。别看这么随随便便一句话,你把它当真话看,那其实是一句玩笑话;但你若将它当作玩笑话,则有可能便是真话。孙权的用意,正在要张昭“伏地流汗”。又如在一次两人发生争执时,孙权干脆说:“吴国士人莫不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君,我之敬君亦算到家了,要是这样一再当众折辱我,我倒有点担心万一失计怎么办?”一句话说得张昭诚惶诚恐、良久无言。后来,孙权与张昭在是否跟公孙渊结盟的问题上又发生了矛盾,张昭一生气,便称病不朝,孙权也发了牛脾气,竟命人将其家门用土堵上,无非是想向张昭表达没有你张屠夫我孙权照样不会吃带毛猪的意思。
在这里,孙权对张昭保持适当距离,令他不因自己是二朝元老就可以自命不凡,倚老卖老,让他明白君臣之别,处于天威难测的焦虑之中,有利于他更好地检点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过大会使人精神崩溃,焦虑过小会使人无动于衷,焦虑适中会使人不断努力。孙权这样做,就是为了推动张昭不安于现状,不自我陶醉,更好地为他分担压力。
恩威以外,孙权还能用充分信任来召唤属下的责任感,令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他分担忧愁。例如,彝陵之战时有人告发诸葛瑾里通蜀汉,孙权坚定地说:“我与诸葛子瑜,可谓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间构。”陆逊坐镇荆州抵御蜀军,孙权复刻了一枚自己的大印交给他,委任他全权处理与蜀汉交往之事。孙权如此恩信属下,用人不疑,不但会给属下以更大的鼓励,也会给属下以更多的权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无条件地肯定会无限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可以说,诸葛瑾与陆逊之所以能为东吴开创盛业,与孙权的充分信任是分不开的。
领导者要善于分解压力,不善于分解压力,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必将成为工作狂,这不但没有必要,也是得不偿失的。诸葛亮与司马师虽然聪明绝顶,却都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惨痛的教训。当然,领导人有一个识人用人的大问题,只有人识准了,用准了,才能分担起压力,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比如说东吴的三大战役只要有一招失算,那么孙权的压力非但不会减轻,反而将坠入万劫不复之中。
纵论三国奠基人物用人之术,曹操对属下是威有余而信不足,每到关键时刻便“宁可我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行事如此以自我为中心,何以取信天下士子,难怪他会中周瑜“蒋干盗书”的计谋;刘备对属下则是恩有余而威不足,用人过分情深义长,何以使属下产生危机感,难怪他不能阻止关羽蔑视东吴将士,导致“大意失荆州”;孙权则是恩威并举,每临大事必知人善任,勇举新人,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此善抚将士,恩信众臣,难怪他会屡屡化险为夷,最终寿过古稀。
话说回来,分解压力并不是自己不要承担压力,将所有压力往他人身上一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其实是渎职,也是犯罪。分解压力是一门领导艺术,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掌握它,孙权的故事应该有所启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bad78365a8102d276a22f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