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诗歌与《庄子》

2023-10-08 22:44: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嵇康的诗歌与《庄子》》,欢迎阅读!
庄子,诗歌,康的
嵇康的诗歌与《庄子》

作者:陈晓 李小舒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



嵇康的诗歌与《庄子》

陈晓,李小舒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职业艺术学院音乐,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嵇康诗现存约20余首,其中一大半可以确定与《庄子》有关。在诗歌中如此大量地引用《庄子》,嵇康可以说是第一人。性格上刚烈直率的特点,对于政治的不满,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造就了嵇康的悲剧人生。在面对他所极端厌恶的“时移俗易,好贵慕名”的社会,他的选择是“鉴乎古今,涤情荡欲”,捐弃外累而游心自然。

关键词:嵇康;庄子;自然;玄学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51-02



嵇康诗现存约20余首,其中一大半可以确定与《庄子》有关。例如著名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第14章:“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又如《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第17章:“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第18章:“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万物为一,四海同宅。与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暂见忽终。世故纷纭,弃之八戎。泽雉虽饥,不愿园林。安能服御,劳形苦心。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其中,“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1]181嵇康引用这个典故,正是取其“得意而忘言”之意。“郢人逝矣”出自《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1]159庄子用这个寓言来说明知音的重要,嵇康同样用来表达知音逝去的惆怅。“泽雉虽饥”则出自《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王先谦注云:“鸟在泽则适,在樊则拘。人束缚于荣华,必失所养。”[1]20嵇康引用这个典故,也正是用来表达“贵得肆志,纵心无悔”的心志。可见嵇康的诗歌与《庄子》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幽愤诗》中有“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之句;《四言诗》中有“猗与庄老,棲迟永年”、“齐物养生,与道逍遥”之句;《答二郭诗三首》其二有“但愿养性命,终己靡有他”,“朔戒贵尚容,渔父好扬波”,“遗物弃鄙累,逍遥游太和”之句,其三有“庄周悼灵龟”、“至人存诸己”之句;《与阮德如诗》有“郢人忽已逝,匠石寝不言。泽雉穷野草,灵龟乐泥蟠。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未若捐外累,肆志养浩然”之句;《述志诗二首》其一有“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之句,其二有“斥鷃擅蒿林,仰笑神凤飞。坎井蝤蛙宅,神龟安所归”之句;《五言诗三首》其一有“彭聃不足多”、“郢人审匠石”之句,其二有“渊淡体至道,色化同消息”之句;《琴歌》有“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之句。在诗歌中如此大量地引用《庄子》,嵇康可以说是第一人。






关于嵇康的思想行为,有的学者倾向于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理解,例如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说:“在魏末晋初主张名教与自然互异的士大夫中,其眷怀魏室,不与司马氏合作的人,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在政治上,嵇康积极反抗司马氏;在思想上,嵇康是主张自然的最激烈的领袖。”[2]52、53而罗宗强对此则持反对意见:“有的学者把山涛荐嵇康看作是整个名士集团或者说站在曹魏一边的政治势力与司马氏的较量。这不仅把竹林名士的政治色彩看得太浓重,而且把他们的政治一致性看得过于绝对。事实上,他们在醉心玄风上的一致性比他们政治上的一致性更为鲜明。”[3]112-114他倾向于从学术角度来理解嵇康的思想。《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喜所著《嵇康传》,只说他“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4]451,丝毫没有涉及政治其它史料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据现有史料来看,嵇康是一个书生意气十足而又了无心机的人。《三国志·王粲传》:“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

侠。”452《世说新语·言语》:“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文学》:“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至,便回急走。”[5]41、106其性格峻直,说话行事动辄得罪人,从上面的材料中可见一斑。《魏氏春秋》记载嵇康与隐者孙登相遇,孙登说嵇康“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4]452。所谓“识寡”,似乎也是就其对于政治局势、人情世故等的关注与判断而言。也就是说,嵇康对于政治人事是不很敏感的。

《魏氏春秋》:“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怒焉。”[4]452可知其最终触怒权力最高层的还是那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今天再来看这篇文章,其中的一些文字,例如“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羶腥”,“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等,可以说是相当的刻薄。对于他的这个性格,他自己也很清楚,他说:“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吾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釁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6]112-119所谓“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正是他排斥官场的原因,也是他最终获罪的原因。从嵇康现存诗文来看,他最为排斥的并非曹魏与司马氏之间的政治斗争,而是当时士人中虚伪狡诈的风气。《卜疑集》中写道:“时移俗易,好贵慕名。”[6]141又借太史贞父之口:“吾闻至人不相,达人不卜,若先生者,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

曲!”[6]142《释私论》:“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6]234是就人性善恶、修养高下而言。然而倘若就此下结论说嵇康的这种态度与当时的政治没有一点关系,恐怕也不符合事实。嵇康入狱后,在《幽愤诗》中写道:“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这正是对于当时政治的直接批评。其在《与山巨源绝交书》写道:“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也可以看出他对于时局的不满,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作的政治态度。汉魏以来充斥着战争与杀戮的动社会现实是嵇康避世、自养的前提,而他与曹氏家族的姻亲关系和强烈的个性也使他无法避世而不招嫉妒。可以说,“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性格是嵇康思想形成的主导因素,而政治上的不满、玄风的畅行,也对他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庄子》中多“愤世”之言,正与其合拍。而对老庄之学的接受,又反过来使他更加厌恶政治。性格上刚烈直率的特点,对于政治的不满,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造就了嵇康的悲剧人生。



面对“时移俗易,好贵慕名”的社会,他的选择是“鉴乎古今,涤情荡欲”,捐弃外累而游心自然。在《与阮德如诗》中他写道:“泽雉穷野草,灵龟乐泥蟠。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未若捐外累,肆志养浩然。”[7]所谓“肆志养浩然”,虽然也隐含反抗现实的意思,不过更多的还是对自然之道的追慕。正因为在嵇康思想里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他率真的性格而不是对


政治的关注,所以嵇康才能够真正做到处身世外而游心于自然。罗宗强先生说:“玄学理论本身是在现实需要中产生的,它是个性解放之后的产物,它的特质是返归自然。但是这些玄学家(指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还没能把这个返归自然的理论变为一种人生观。把它变为一种人生观的,是嵇康。”[3]125在嵇康的诗歌里,处处体现了他的自然、安宁与淡漠。而要做到“归之自然”,就要做到齐物、遗累、守朴、无求,所以嵇康在诗歌中又写道:“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琴歌》)“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幽愤诗》)“寂乎无累,何求于人。”(《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第十七章)这是一种虚静忘言的境界:“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第十四章)“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述志诗二首》其一)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追随庄老,尤其是庄子的齐物养生之道来实现的:“猗与庄老,栖迟永年。”(《四言诗》)“齐物养生,与道逍遥。”(《四言诗》)“但愿养性命,终己靡有他。”(《答二郭诗三首》其二)“庄周悼灵龟,越稷畏王舆。至人存诸己,隐璞乐玄虚。”(《答二郭诗三首》其三)

《释私论》:“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6]234从中可以看到庄子所描写的“无己”的圣人形象,可见《庄子》对于嵇康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嵇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内心的修持与养护之上,所以他对养生之道与神仙之术才有兴趣。《养生论》:“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6]146在嵇康看来,“一怒”“一哀”都足以“侵性”“伤身”,必须努力“修

性”“安心”以求得“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难怪王戎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5]10,这正是他努力修持的结果。在他的诗文中,除了可以看出玄学以及庄、老的影响外,其它的时代特征就淡了许多。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庄子集解[A].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徐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b10b88287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