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是“翠”还是“色”?》,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翠”还是“色”?
作者:蔡绪稳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5年第04期
课程改革使语文教材呈现“一标多本”的格局。由于不同的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课文内容选择产生差异。这种群芳竞艳的局面为课程资源开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人教社2002年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唐代刘禹锡的诗作《望洞庭》,其中第三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而苏教社2001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也选用了这首诗,其第三句则是“遥望洞庭山水色”。这可把教师们给难住了。同样是国家审定的教材,同一首诗怎么用字不相同呢?这首古诗是要学生背诵的,到底让学生记哪种说法呢?
有人认为这是出版社之间缺少沟通导致的不合理冲突,这样会让教师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建议把类似的分歧统一起来。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这种分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史实。
在中国的古诗文中,同一诗文,出处不同,往往有个别字词上的差别。这些不同的说法都说得通,各有各的特色。就拿“遥望洞庭山水翠”一句来说,宋朝的葛立方所编的《韵语阳秋》中引为“遥望洞庭湖水面”;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中这样表述:“遥望洞庭山水翠一作山翠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彩图唐诗三百首》中引为“遥望洞庭山水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古代文字传承的方式决定了古诗文的讹错很多。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代诗文传承多靠手抄,笔误难免;最初的印刷靠雕版来实现,一旦雕版出错,修改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古诗文体的特点,也导致了同一诗句多种说法的出现。古诗言简意丰,多有艺术空白,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一种不同的说法,都可以看成是引用者的再创作。所以这些“说得通”,甚至“别有味道”的讹错就流传下来,以致后人很难说清谁是“原件”,谁是“赝品”。
其次,这种分歧,给我们提供了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af9001e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