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床前明月光”之“床”字》,欢迎阅读!
“床前明月光”之“床”字
“床前明月光”之“床”字
最近偶尔读到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的考证,其说:“李白诗作《静夜思》中的“床”,指的是“井栏”,而不是睡觉的床,诗境是秋夜月明之下筑有水井的庭院,不是抒写汉唐人席地而居的室内起居中的感受。......李白诗集,宋代才见版刻,清中叶乾隆以后,尤其是《唐诗三百首》流行之后,《静夜思》广为流传。但因为清人和今人远离汉唐人的室内生活制度,不熟悉当时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透过它很难看到庭院的事物或感受这些事物,以致注家都误释为“床”。......并且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那么:“床前明月光”里的床也就不应该解释成现代的床了。...... ”
我差异极了,一个又是博物院院长,又是研究员的人,竟无知若此,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古诗的讨论本来不是件大事,但因为李白的《静夜思》被许多小学课本所收,如果对诗义曲解就不是件小事了。 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至于唐诗中说床者比比皆是,至少有点地位的唐朝人多睡在床上,何来“席地而居”?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小台》诗中的“六尺白藤床”;《白居易·竹窗》“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李白·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李峤·床》“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唐诗中还说到各色床,什么象床、牙床、翡翠床、黄金床、玳瑁床等。明明有被,有帐,有枕,并用于睡觉,何云“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 再说窗,如《白居易·竹窗》诗云:“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骆宾王·帝京篇》云:“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杜甫·绝句四首》亦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毛文锡·纱窗恨》有:“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月照纱窗,恨依依。”唐代的窗户式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绝非仅仅是“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
其实,李白诗中的“床前明月光”讲的就是月照床前。唐诗中写“床前月”太多了,其中有哪一条能改成井栏?为什么有些人不把“床”当床,非要说成是井栏?原来他们怀疑唐代的人睡觉不用床。白居易在新昌盖的房子,其窗几乎和竹子齐高,怎么不能透过窗子“看到庭院的事物”?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唐代有关明月照床的诗句也为数不少。如: 《元稹·春月》
春月虽至明,终有霭霭光。不似秋冬色,逼人寒带霜。 纤粉澹虚壁,轻烟笼半床。分晖间林影,余照上虹梁。 《元稹·夜闲》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韦庄·清平乐》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李贺·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长思剧寻环,乱忧抵覃葛。 《施肩吾·收妆词》
斜月胧胧照半床,茕茕孤妾懒收妆。 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 《李涉·题湖台》
山有松门江有亭,不劳他处问青冥。 有时带月床舁到,一阵风来酒尽醒。 《雍陶·初醒》
心中得胜暂抛愁,醉卧京风拂簟秋。 半夜觉来新酒醒,一条斜月到床头。 《郑畋·夜景又作》
铃绦无响闭珠宫,小阁凉添玉蕊风。 枕簟满床明月到,自疑身在五云中。 《刘威·冬夜旅怀》
寒窗危竹枕,月过半床阴。嫩叶不归梦,晴虫成苦吟。 《周朴·秋夜不寐寄崔温进士》
愁多难得寐,展转读书床。不是旅人病,岂知秋夜长。 归乡凭远梦,无梦更思乡。枕上移窗月,分明是泪光。 《黄滔·题陈山人居》
犹自莓苔马迹重,石嵌泉冷懒移峰。空垂凤食檐前竹,漫拔龙形涧底松。 隔岸青山秋见寺,半床明月夜闻钟。谁能惆怅磻溪事,今古悠悠不再逢。 《白居易·独眠吟二首》
夜长无睡起阶前,寥落星河欲曙天。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 独眠客,夜夜可怜长寂寂。就中今夜最愁人,凉月清风满床席。 《白居易·早秋独夜》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熊孺登·八月十五夜卧疾》
一年只有今宵月,尽上江楼独病眠。 寂寞竹窗闲不闭,夜深斜影到床前。 《刘元济·相和歌辞·怨诗》
玉关芳信断,兰闺锦字新。愁来好自抑,念切已含颦。 虚牖风惊梦,空床月厌人。归期傥可促,勿度柳园春。 《杜牧·秋夜与友人宿》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岐路客愁长。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贾岛·南斋》
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中。 帘卷侵床月,屏遮入座风。望春春未至,应在海门东。 月光既然可以照在床上,躺在床上的人当然可以看到外边的月亮,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又有人提出这里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椅子。按此说法,诗人是坐在院中的椅子上看明月思故乡的。“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隋代改
称“交床”,唐代称为“绳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其上为棕绳联结以为床面,床足斜向相交时可以放稳。胡床可以折叠,取放方便。汉以后,有许多关于胡床用于野外郊游、野外作战携用的记载,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服妖》:“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竞为之。”《宋·陶穀·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叟,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颇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跋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则又名‘绳床’矣。”《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滕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交木两支,如交椅之称。胡床,即交椅。”再细究一下,诗人是坐在椅上的感觉应是“身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对!而且唐朝诗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单独称“床”,不是说“胡床”,就是言“绳床”。“床”和“胡床”这两个概念他们分得很清楚。全唐诗中涉及“床”这个物品的诗近九百首,几乎都是这样。如
《白居易·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
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熏若春日气,皎如秋水光。 《李白·草书歌行》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崔融·从军行》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王维·登楼歌》
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李颀·赠张旭》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觉的床,千百年来人们的理解没有错:诗人卧在床上,似梦还醒,迷迷离离,见到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依稀之中疑为地上铺了皑皑白霜,从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种朦胧的美妙,诗人才能吟出这首绝唱。“井栏”说或“椅子”说,妄顾诗情意境,急于标新立异,竟将这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做了无味的曲解,悲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abd6f9219e8b8f67c1cb9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