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纪录片《高三》的选题价值》,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纪录片《高三》的选题价值
作者:江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2期
一、内容简介
《高三》是周浩导演于2005年拍摄的一部反映福建龙岩一所普通中学高三毕业班真实生活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用客观镜头展现了在毕业班中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对高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而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又赋予了《高三》超过高三这个学年本身意义的心理期待。 二、非滤镜式的素材呈现
人文社会类纪录片是以反映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为创作诉求。以彰显人的价值为创作导向,通过客观反映历史或者现实的真实存在,让观众了解到在不同阶层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的真实生活状态。纪录片《高三》所选取是龙岩市一个普通高三班级的生活,导演在整个影片的叙事中用一个“隐身人”的身份去以自己的镜头语言来表现这个高三班级的真实生活。这种“隐身人”的拍摄方式就是用创作者希望用镜头记录高三生活的复杂的多面性,而非滤镜式的去选择性记录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素材。因此,我们在纪录片《高三》中所看到的不仅有刻苦努力学习的尖子生,谆谆教导的任课老师和对学生要求严厉的班主任王锦春,也有逃避生活压力在网络游戏中放纵青春的差生,执着于青春爱情的“早恋生”。也正是这种对一个高三班级全面的记录,从而使得纪录片《高三》呈现了生活的多面性。 三、客观镜头下的集体记忆
镜头不仅是客观叙事的记录者,也是创作者主观思想的传达路径。客观镜头在叙述和推进故事情节等方面较之主观镜头往往显得真实、客观、易于观众接受;同时由于在客观镜头中导演主观意识的有意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受众与影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创造了空白空间。从而更容易去营造现场气氛、点燃观众情绪。在纪录片《高三》中导演多用平视视角,少用俯视视角和仰视视角。景别上多用中景少用全景和特写。采取自然打光和同期收音的方式,力求用最接近人眼观察生活的视角去呈现高三生活的真实面貌。导演宁浩对于高三毕业班所涉及到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对待高考的态度并没有加入自己的评论,也没有用特定的镜头语言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讲,这部影片拍摄手法乏味可陈,剪辑成片粗糙。但也真是这种尽可能的粗糖的真实,显现了生活的粗糙乃至惨烈和每个人生活状态的多元化。功能主义学者认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动角色,他们自由选择媒体内容以满足自己需要。在纪录片《高三》中所呈现的多元化色彩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有强烈的代人感,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激发曾经的高三学年亲历者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对人生那一年经历的回味的和反思。这种以一个观察者去无声记录高三这个全体的生活的方式,实际上是创作者用多个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态度来丰富影片的价值内涵的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言语下的社会价值导向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我们通过影片中人物的独白和对话来窥探人物的心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索绪尔将指出言语活动有两种语言现象,一是言语(parole),一是语言(langue)。言语即日常交流用的话语,是语言的个性化表达。在具有“人类之镜”纪录片所里面所呈现的人物独白或者对话则更能以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分析这一类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集体价值。在纪录片《高三》中人物语言则表现了在高三毕业班这个群体中各个人物的人生价值导向。
王锦春是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在一次家长会上,王锦春对家长说:“一定要把你孩子的升学问题,当做你这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来抓,没有什么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在一次和学生的谈话中王锦春谈到“一切的未来都孕育着明天,明天的一切都产生于它的昨天,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取昨天,把握今天,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这里表面上表现了以王锦春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对高三的重视,希望家长的支持的配合。实际上折射出以王锦春为代表的高三班主任的意识中高考和一生命运几乎划上了等号。这强调事物绝对化的逻辑体现了极端的教育功利主义色彩。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念和思维模式。纪录片《高三》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父母多数都从事着低附加值低回报的劳动。里面有位家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我们干活很辛苦,很辛苦,那我也想(孩子)不要像我们一样,要让她们往上爬,不要在田里种田。“家长在这里用两个”很辛苦“以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强调心理。用一个“爬”字表明了希望孩子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是一种很艰难的过程,“不要在田里种田”则是表现了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极度不满和对自己后辈跳出“农门”的殷切希望。这种心态不仅是这位家长个体的心态,也代表着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的普遍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底层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的阶层上升之路的艰辛。 五、对教育功利化的反思
纪录片《高三》所拍摄的高三毕业班是来自于普通县城的一个普通中学。里面的学生在班主任的激励下大多数都能够展现对高考的积极态度,如”只要你咬紧牙关,闭上眼睛,拼命往前跑,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记住,闭上眼睛,拼命往前跑。“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高三学子的压力巨大(咬紧牙关、闭上眼睛、拼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三学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总有一天会成功)。然而,支撑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大动力来源于高考和高考背后所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可能改变和人生的更多选择。在《高三》中教师总是灌输着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带来成功的思想理念。但成功又具体指代的是什么?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取得高考的好成绩,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或许是一种成功,他们也秉持这是一种人生的成功。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导向了很多高考成绩不甚满意的同学选择的复读,这个在影片的最后字幕有所涉及,在此不多加赞述。纪录片用镜头记录生活的本身,纪录片中的记录对象则用自己自然客观的状态展现激发同一类人的反思,这体现了纪录片所蕴涵的思想和社会特定群体的集体意识之间的良性互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aa21be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