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景与情的高度统一——杜甫《登高》赏析》,欢迎阅读!
景与情的高度统一——杜甫《登高》赏析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景与情的高度统一
——杜甫《登高》赏析
古诗中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作。作为“诗圣”的杜甫当然也不例外。《登高》既然是他的代表作,又被誉“古今七言律之冠”,自然情与景的搭配相得益彰。
首联,以六种意象给了我们一张“寒秋之图”。风、天、渚、沙、鸟,从空中写到天上又写到地面,可谓概全了秋景的面貌。而6个形容词,急、高、哀、清、白、回,给了我们迅猛紧迫和茫远的意境,此意象描景,意境之悲显其哀情。然承接而来的是一幅冷色绘图。清愈显秋之冷清,白,以冷色作衬,更应景之肃杀。如此冷清,萧条的景象又“回”(盘旋)不去,怎能不引发人们的悲凉之情,凄清之感呢由景物自然过渡到情,和谐统一,并无穿凿之嫌,反而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感其悲秋情怀。
如果说首联概括六种景物的基本特征,不够深刻细致,引人生情的话,那么颔联更深一步地求同而又求异,堪称千古绝唱了。先用“无边”营造了一个广阔浩大的氛围,然后所描之景又为落木,毫无生机活力的生物,徒增悲凉。“萧萧”这个拟声词,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更加增强了画面感与真实性。仿佛读者脚下“铺得几尺厚的枯枝”,眼前无尽的落叶随风簌簌而下,所产生的感情不言而喻。从摹景中,暗含感情,隐约巧妙。长江后浪推前浪,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同样浩大,而又和落木一样以秋为背景。不禁让人想到旧事物终会被新事物代替,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决定。是否我们能读出一份无奈,悟出一声慨叹呢我想是可以的。于是乎,虽不曾有抒胸意,亦能领会到迟暮之悲。这不是情景交融最好的表现吗情早已融在景中,和谐统一,密不可分,赏景,亦是在品情。
起承转合。到了颈联,笔峰一转,看似不再写景,意欲抒情。其实不然。写到了自身远离家乡的处境,从而终于提到悲情。此悲情从何而来呢自是已近暮年,纵疾病缠身,却只身登台,又作别故土。在这高台之上,因看到了此番景象,故抒悲秋之情,羁旅之愁。虽不直接写景,但也是承接上文秋景而来,实则所悲,多半由景物引发。情因景生,景情相谐。
2
尾联一句,收束全篇,升华感情。由自身的命运多舛想到国运多艰。故再次感慨,扩大了诗的境界,提升了诗的主题。诗人自己“繁霜鬓”的形象可为一景,此时境遇,又因国之艰难,透出己身艰难,而极度遗憾。我们已经不能说由情到景或是由景到情了,融合的曼妙,岂能言尽最后的“潦倒”和“新停”更是应和了前文的秋景。自己已如萧萧而下的落木,被拍到清渚白沙上的滚滚江水,由此联系,再叹出怎“悲”字了得,才算完满结合。不仅本句中景与情难舍难分,纵观全篇景景相通,情情相交,既寓情于景,又借景抒情,情景和谐再次达到高潮。
景情相关议情怀。绝不是在孤立地议景,议情,惟有把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悟透诗人的情怀。而杜甫在《登高》中能做到情入景中,景透暗情,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实在是完美的结合。不愧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a6bb702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