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06-01 05:45: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欢迎阅读!
视障,健康教育,心理,学生
论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冯伟君

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19



广东 梅州 冯伟君

要:结合视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视障学生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长

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上了重要位置。视障学生作为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对视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视障学生心理问题,促进视障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盲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视障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视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普通儿童具有相同的规律,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视力障碍儿童也具有许多与普通儿童共同的本质特点。但由于视觉功能的缺陷,不仅给视障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会影响和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形成以下几个常见的心理问题。

1)偏执、孤独、抑郁、冷漠、敏感、自卑。视障学生缺乏视觉表象,影响了其获取信息和感知事物的直观感觉。造成他们对环境和事物了解少,接受的信息量小,较难形成完整的概念,因而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在性格上容易形成偏执、任性。同时,因视力障碍造成与他人和社会交往范围窄小,孤僻离群的生活使他们的内心常感孤独、抑郁。视障学生长期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导致了性格上的冷漠。视障学生常因自己的视力残疾感到痛苦羞耻,内心很难坦然地接受自己视力残疾的现实,又经常要面对社会对失明人的许多偏见和歧视。这些情况严重地伤害视障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产生敏感、自卑的心理。

2)依赖、自私。由于许多父母家长根本不懂如何及时地对视觉障碍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缺陷补偿教育,而是一味采取过分溺爱、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造成他们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当视障儿童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同样会因其视力残疾而得到大家特殊照顾或关心帮助。以上原因逐渐造成视障学生经常把他自己放在依赖别人的位置,有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也等待着别人的帮助。甚至有些视障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模式,认为自己是残疾人,理所当然得到别人的帮助。否则,就会认为别人不够友好,社会对他们不公,进而总感到委屈。这种过分依赖和自私的心理,主要是由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

3)缺乏安全感、紧张、焦虑。视障学生生活在有视力的普通人中,要适应周围的社会境必然会遇到很多明眼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处境,以及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态状况,如所有基于明眼人适用标准建造的公共设施、交通道路等会使视障学生不知所措,失去安全感。另外,视障学生面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迷惘和在生活、学习、社交、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及挫败感等,都会让他们困惑不安,表现出比普通学生更为突出的紧张、焦虑的心态。

二、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


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就是帮助视障学生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探索增进视障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途径和规律,帮助他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通过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三条并重的原则,强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作用,结合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比如:小学阶段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盲态、掌握定向行走技能为主要内容;初中侧重以心理挫折、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调适、自信心培养、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可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环境教育、升学和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健康的休闲方式等为主要内容。

三、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盲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建立一支数量足够、有理论知识、懂技术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出既具备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的知识,又具有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骨干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充分重视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使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有关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全面推进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是面对全体学生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盲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视障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认识,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结合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张海迪等身残志坚名人的先进事迹和成功事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视障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开朗、不怕困难、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3)立足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科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老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是学校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盲校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注重视障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协调发展。

4)加强与外界交流,培养视障生健康的交往心态。视障学生的生活圈子较正常人要小得多,他们大都通过听觉来了解社会,但却缺少参与社会的亲身体验。社交方面的不适应,造成一些视障学生无法与人相处而畏缩离群。因此,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与外界交流以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带领视障生参与社会上的一些文娱演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让视障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请一些外校学生或社团组织来校和视障生结对帮扶,精心组织助残兴教等活动。让视障学生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在参与过程中真正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培养健康的交往心态,克服畏缩、害羞行为,帮助他们学习适当的社会交往技巧。

5)加强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视障学生心理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视障儿童的第一位也是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但家长常常不能科学地关注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往往不是溺爱,就是放纵,或是严厉和苛刻等等都会对视障学生心理产生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为了达成教育的一致性,为了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必须要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引导视障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残疾,全力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开放、


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睦的家庭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优良品质。

6)坚持个案研究,开设专项心理辅导。在关注视障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研究。视障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每个个体特殊心理的形成又极其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指导方面的个案研究,积累资料,以发现学生面临的问题,再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专业人员要制订相应的个案计划,采取专业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辅导,纠正心理偏离,使其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学校开设心理辅导是减轻或消除视障学生个性心理中的某些消极倾向,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沈家英,陈云英,彭霞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2]李季平.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5.

(广东梅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a157246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8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