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022-12-05 11:28: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欢迎阅读!
思政,教育理论,隐性,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本期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历史渊源、思想政治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 1.隐性不等于欺骗性

2.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 3.隐性不等于自发性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1.渗透性 2.生活性 3.开放性 4.潜隐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

(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梁启超提出“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

(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古希腊时的亚里


士多德,把伦理学政治学都归结为实践的学问,主张“伦理学政治学,所探索的就是实践活动”。认为人的美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习惯养成德性(与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人的美德是天生的”形成对比)。中世纪时期的伊拉斯谟主张教育的自然性、潜移默化性。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对德性教育具有进步意义。他强调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强调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强调实践队员德性教育的积极意义。近现代的卢梭、斐斯泰洛奇、杜威、科尔伯格等也都间接论述了隐性思想政教育的问题。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六要素及特点六个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点1.实践身份的复合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寓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教育者同时还是相关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等。2.施教意识的多重性。要有主体意识、潜隐意识、人本意识、契机意思、边际意识3.素质要求的全面性。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人格素质、能力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1.受教状态的自然性2.受教心理的非逆反性3.受教过程的愉悦性4.受教效用的可持续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特点1.实践的潜隐性2.内涵的整体性(知情意行的整体)3.实现的长期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

1.实践要求的多适应性(综合考虑载体、施教者、受教者的契合度和适应性) 2.内在构成的弱知识性(与显性思政教育相比,侧重意志和行为) 3.存在形态的弱理论性(与显性思政教育强调灌输相比,侧重启发、暗示、熏陶、感染等)

(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1.形式上的非专门性 2.实践上的美感性 3.运用中的灵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9e865bf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