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

2023-05-05 11:25: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欢迎阅读!
政治课,教学论文,改革开放,历程,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研究成果的回顾,总结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的问题与观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学政治课程 研究历程 研究观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中学政治课程研究在逐步深入。课程的实践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发展的,同时课程研究又是在课程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深入的。本文在考察中学政治课程十年研究历程基础上,综述中学政治课程研究成果,以期对中学政治课程实践有借鉴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 鉴于中学政治课程发展较强的政策性质,我们对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的分期采取制度取向,即以关于政治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布施行为划分研究阶段的依据,同时努力遵循中学政治学科固有的发展脉络,尝试理清关于中学政治课程研究发展的线索。 (一)研究的起步阶段(1978~1993年)

文革结束之后,课程进入一个从以往非制度化的课程状态转向制度化的课程状态、不断排除思维定势、习惯势力干扰、不断探索和逐步适应的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的时期。[1]因而课程计划的制定与教材的编写成为当时十分迫切的问题。1985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2月,中国教育学会设立了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开展中学政治教学研究活动,这标志着中学政治课程教学研究开始了探索的时期。1986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中学政治课程开始了在恢复基础上的新一轮改革。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受苏联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沿用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学法一整套专门概念及其理论使研究局限在教学研究领域。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恢复,研究主要是以回顾和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学政治课程设置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主,围绕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课程实践中存在和出现的理论问题,基本上属于课程研究的探索时期。八十年代中期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是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标志的,这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也开始进入整体思考的时期,自此思想政治课程研究也加快了步伐。

(二)研究的发展阶段(1994以后)

19951231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意见》。于是关于政治教材的编制与设计如何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和学生三因素的客观要求,如何正确处理和摆正课程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怎样正确认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制约因素,如何处理思想政治课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被研究者提上了议事日程。19964月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研究关注的重点开始兼顾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由重视知识掌握转向思想政治基本素质的提高。2003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成为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中注重公民教育转向的一个重要尝试,中学政治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一阶段,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理论的探讨也向纵深发展,开始结合课程研究的基础理论政治学科的建设进行理性的探讨,使研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 表现为:开始摆脱旧的课程思想,运用课程论概念和术语如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术语;出版了一些有指导性的思想政治学科研究专著, 发表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课程研究的学术论文等。目前,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研究尚有


待于深化,课程改革中的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既是课程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研究者应有的自觉意识,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探究的动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研究

课程发展研究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是课程决定因素之间的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目的是通过对课程历史的考察,发现课程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性趋势,提出课程发展的构想。 对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研究有学者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探讨了课程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原因及课程发展的方向,认为应 改变传统的设置模式,向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乡土化、多样化、个性化模式发展,以构筑现代化德育课程”[2]也有学者从德育历史走向的角度研究课程的发展,指出:中国德育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德育政治化倾向,实现德育观念的本体回——一种与转型期社会生活相适应、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协调的新德育理念正在逐渐形成。[3]还有学者从学科建设的科学化与专业化的角度探讨了课程建设的历史,指出了以突出政指导学科建设的弊端,认为课程改革的思路应以促成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理性化和最优化为基础,并从学科构成的方法论角度研究课程改革问题。[4]很多学者也从阶段划分的方法论角度,探索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学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两阶段说,如19771986年恢复阶段、1986年以后改革阶段;[5]19771981年重建、规范阶段、19811997年调整阶段等;[6]三阶段说,如19771978年的恢复阶段、19791984年的改革阶段、19851989年为改革取得效果阶段[7]等。四阶段说,如19771986年重新确立地位阶段、19861992年建立制度、探索规范阶段、1992年以后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阶段、1999年-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阶段[8] (二)中学政治课程性质与功能研究 文革后到八十年代初,有观点认为,中学政治课是智育与德育的综合,其主导倾向是德育缘课[9]九十年代以来,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政治课是全日制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人认为政治课是一门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是对学生较系统进行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的德育性质的课程。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着政治德育、智育教育的功能。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在国家对学校同套整体结构的框定上学校在对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安排上还是在任课教师在学校组织内的地位上[10]政治课的现实地位与功能都不容乐观。对此,许多研究者都从学科自身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努力克服和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11]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确认课程的意义与价值的前提,课程性质与功能又成为研究的焦点。

这是一门什么课程似乎成为课程研究中永远的话题。政治课程的名称演绎着从政治思想政治再到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的变化。但无论怎样,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不争的经验是,惟有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与功能,才能确认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认同课程变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常态性,并由此对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实质性的探讨。政治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中把握课程形态的特点,如宗教课、社会科、公民课;二是从课程沿革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内容目标的变迁,如文革以后课程有五次大变动。还需要关注两个系统,一是在课程的整体系统中把握;二是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既要避免政治课程学科又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三)中学政治课程自身建设问题研究

进入21世纪,中学政治课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课程自身建设研究承以往研究成果成为跨世纪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9e2919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