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的新乡土写作

2022-09-15 15:28:0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70后作家的新乡土写作》,欢迎阅读!
乡土,作家,写作
编者按:2014326日,鲁迅文学院、作家》杂志社与青岛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后土》――农民的中国梦”青年作家叶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举行。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主持,张炯、雷达、胡平、梁鸿鹰、成曾樾、贺仲明、韩春燕、刘新生、范玉刚、北乔、郭艳等评论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刊刊发研讨会发言综述及部分评论文章。

日前,《后土》――农民的中国梦”青年作家叶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作家》杂志社和青岛出版社联合主办。著名评论家张炯、雷达、胡平、梁鸿鹰、贺仲明、韩春燕、王小王等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首发在20136《作家》长篇小说夏季号上的《后土》是青年作家叶炜近年倾心创作的“山乡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富矿》为中国作协2007年重点扶持作品,出版后广受好评,参评入围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富矿》立足于鲁南矿山的大背景来表现乡村不同,《后土》直面当下苏北鲁南农村的现状,用饱蘸深情的细腻笔触,通过精心锤炼的乡土语言、强烈冲突的故事情节、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当代苏北鲁南农村、农民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一批有信仰、有追求、敢爱敢恨、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鲁南农民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财富梦、公平梦、幸福梦而苦苦奋斗的艰辛历程,以文学的方式对新时期乡土中国进行了新的发现与重构,小说尤其关注了乡村的政治生态和农民的精神信仰问题。

研讨会上,与会评论家一致认为,《后土》写出了当今鲁南地区乡村的生态,是近年来少有的乡土题材的优秀的长篇小说,是对同题材写作的一个超越。 新乡土的写作的代表人物

作为学术研讨会主办方之一,作家王小王代表《作家》杂志在致辞中谈到,70后作家的写作中,尤其是农村题材的写作,新乡土的写作方面,叶炜无疑已经是一个代表人物。《后土》这部小说,叶炜从70后的角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的生存状态,土地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等,全方位地进行了一个70后作家的观察和书写。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非常有责任感的文学表达。

著名评论家胡平同意王小王的观点,他认为叶炜作为70后的乡土写作值得欣慰。他说:“据我的目力所及,在70后作家中写乡土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写都市的,到了8090年代出生的作家写乡土的就更不多了,所以叶炜能够坚持这样一个路子,这也是一个纯文学的路子,传统文学的路子,就这一点来说,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希望他能在这样一个路子上坚持下去。“现在写乡土文学的作家不少,但以5060年代出生的作家为主,比如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等。叶炜笔下的乡土和他们不一样,《后土》这部乡土小说写出了中国社会的渐进和改良。

著名评论家、山东大学教授贺仲明认为,现在70后作家写乡土的比较少,我们很多作家现在写乡土都是带有一种很强烈的个人情绪化的色彩去写。个人感伤、怀念的情绪太强,对乡土文化伦理风俗的关注、对这个乡土本身和他生活的本身关注不够。但实际上,农民包括那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奔波打工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包括留守妇女儿童都非常值得关注。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关注虚的比较多而回避了实的这个方面。叶炜的《后土》在这个方面有非常真实的一种把握,写得比较实在,并且直面了严峻现实问题,包括土地流转,权力的争斗,砖厂和土地的紧张关系等等。希望叶炜有更大的发展,也希望叶炜能在乡土小说这个领域里面继续开掘,继续升华,因为叶炜有生活,有文化,有自己熟悉的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应该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教授郭艳谈到,叶炜是1977年生的,70后有一个特点就是瞻前顾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当下,对于中西方的文明,都有很深的犹豫的态度,这在叶炜的小说中其实是很明显的,即对土地的根性有自己非常执著的回溯,对于时代的前行自己


又有非常有力的干预,想做事,我觉得这是70后一代人的一个特征。作为70后作家,叶炜的写作有日常性的特点,70后写作有碎片化、同质化的倾向,包括对时代生存,叶炜写出了一代人的命运。 评论家、《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韩春燕谈到,过去,我们一百多年来,乡土文学一直是主体,各种奖项中的获奖作品也大多是乡土题材,而现在我们的城市文学很兴盛,最近几年获奖的作品大多是城市文学。乡土文学和它的书写对象乡土一样正在走向落寞,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叶炜依然坚持对乡土的书写,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评论家、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谈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名家辈出的一个领域,因而是一个不太容易写好和出彩的小说类型;同时,新世纪以来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越来越远离真正的“乡土生活”越来越热衷于都市生活的写作,所谓的“乡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幻象”或者“美妙的记忆”,其中的“乡土文明”的精神和神韵早已被现代化――这个“新神”驱逐得杳无踪影,除了碎片化的记忆修辞,就是一副衰败的景象。因而当下作家笔下的“乡村”并没有多少真正的“乡土味”,或者作为一种“镜像”,它反映的不再是真实的乡村。也许正是基于这双重的动机,作为70后作家叶炜的《后土》在小说的写法上有意为之,体现了一种文学创作的用心。 文明的冲突和中国式叙事

青岛出版社编辑金龙认为,从内涵上说,《后土》至少是体现了两种文明的冲突,一种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一种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冲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是非常明显的,在书里体现得也比较多。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冲突方面中,叶炜表达得非常好,把握得特别好。在农村,除了原来的祖宗传下来的道教、佛教,还有儒家的东西,现在还有一些像土地庙这样的信仰。《后土》就是一种土地的崇拜。这本书,从开篇就写到土地庙,一直到最后。这里面涉及到一种图腾崇拜,一种信仰,一种东方文明所特有的东西。我觉得叶炜把握得特别好。《后土》由此写到了东西方宗教和文明的冲突,本地信仰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冲突。作者把这些都暴露出来了,也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郭艳提出,新农村当中,其实是需要新的时代新人的,在我们整个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新的时代新人形象,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叶炜的特点是在于,他在乡土伦理日渐坍塌的过程当中,提供出来新的乡土人物,他有一种试图建构新的乡土伦理的努力。这样的努力到底能不能符合我们当下的农村的很多现实,或者是我们对农村预期的想象,这些还要细化分析。

梁鸿鹰谈到,叶炜作品里的主人公,刘青松也好,曹东风也好,他们在村子里面都是举足轻重的人,我觉得对叶炜来说是非常难的课题,非常难处理。就叶炜本人的处理来说,我觉得都是很成功的。这个村子作为咱们国家最小的一个环节,所有矛盾都集中在这些人的身上,他们必须去做一些事情,既要应付上面,又要应付老百姓,经历着诸多艰难的选择。我觉得叶炜对他们的处理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当然,他冒了很多风险――把这些非文学的东西变成我们愿意看的文学化的东西。乡村故事最好看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家长里短,就是乡村的百业兴旺和风俗民情等,是它们组成了村子的气息,是最好看的。叶炜选择在村子权力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人来串这个故事,我觉得他还是很有胆量的,我觉得这样写的风险太大。尽管不好写,但叶炜却处理得很好。 小说的结构巧妙 雷达认为,《后土》这个作品采用了二十四节气的结构,是非常好的。叶炜所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节气,而是根据故事所要发生的时间设置了不同的节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气的出现并不是在一年内的,而是横跨了三十多年。这一点比较让人佩服。这样一个结构就和农业文明文化的时间观达成了一致。农业文明是周而复始地按照自然时间行走的,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结构和土地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和二十四节


气是和谐一致的。这一点应该说是作家的一个神来之笔,是作家悟性的闪亮。这样处理小说的结构符合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节奏。小说的这个架构是很精彩的,超出了一般作家的处理方式。

范玉刚谈到,以时令节气来结构全书,不仅体现出一种匠心独运,更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时间维度的切近。正是通过时间――所谓“现在”就是曾经流逝的“过去”,四时循环的时间观是农业文明的时间观。叶炜就是要以时间的“当前”现身维度来引导我们“返乡”――回到真实的农业文明下的乡村生活的语境,在“土地爷”的出场中感受到“乡土味”(在小说中是鲁南味)是如何飘荡而又重新集聚的。就此而言,小说的主题似乎关乎新农村建设――最时髦的“三农问题”;关乎自然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的现代追求;关乎现代化进程中文明的断裂和价值观念冲突的反思;关乎人生启悟和个人成长历程的文学母题。这些似乎都是,但似乎又不完全是,而能够把这些杂多话题、意象统摄起来的恰恰是在小说中起着潜在结构作用的“土地爷”,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小说的灵魂。 刘新生谈到,《后土》的章节打破了传统使用的样式,而是运用农村24节气给予表现,这是叶炜作品艺术创作构思的创新。从形式上看,这一方式契合于作品的题材,形成浑然一体的“土地味”,然而作者不仅如此,而是使这一样式服务于事件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不同的节气是与表现的内容吻合的。如开篇之章“夏至”就题本而言,夏至的到来预示着天气高温的到来,特点是多雨,潮湿,闷热,同时也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时节。而此篇所写,则是围绕麻庄的村长选举,曹东风为竞选村长成功与刘青松等人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新的村长产生,预示着麻庄新局面的开始,曹东风的愿望以及隐约的麻庄的背景,又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待解。麻庄的生存特点恰如夏至的天气特点――在郁闷的氛围中孕育着生命的涌动。再如“寒露”“冬至”“霜降”等严酷的节气都与矛盾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刘秋明与王远的矛盾,翠香女儿的失踪„„“雨水”“春分”“清明”等预示万物复苏的节气则揭示着“麻庄这些日子好事不断”――建小康楼,搞旅游开发„„ 韩春燕谈到,《后土》整个叙事节奏不是特别快,24节气的结构,其实就表明了小说的精神气质。24节气是一种农业时间、生态时间,而整个文本的时间其实也都是这种农业时间,是农耕文明的轮回和循环。可见,叶炜本人对乡土的记忆已经深入他骨髓里面了,这种文化dna在他的创作中一直在起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9db01d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