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笔下月的文学意义

2022-03-27 18:59: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苏轼笔下月的文学意义》,欢迎阅读!
苏轼,浅析,下月,意义,文学


浅析苏轼笔下月的文学意义

要:月亮是苏轼笔下抒情写意的重要意象,他常借月写境、借月抒情,或把月视为理想对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与月融为一体;在写法上,苏轼善于直接或间接描绘月亮,或将月拟人化,月在他笔下极富美学价值。



关键词:苏轼 文学意义

月是文人不倦歌咏的对象,苏轼尤其对其情有独钟。他偏爱月,喜欢独自在月下漫步,领略月色的美好,思索人生的真谛,在清寂的境界中追求心灵的纯洁和宁静。苏轼的作品,尤其是其宦海失意后的写景抒情类作品,博大精深,空灵蕴藉,常常渗透着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透露出缥缈灵动的气息。这与他偏爱、善写月很有关系,可以说,月是作者灵魂的化身。在他的笔下,月亮成了作者抒情写意的重要意象。



(一)借月写境以抒情

苏轼常常把月当作加以描绘、渲染,借月色营造清幽圣洁、空灵缥缈、极富审美情趣的意境,以意境展心境,创造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是时江月初生魂,二更月落天深黑《游金山寺》,绘清寂凄凉之境,抒宦游不归之感伤。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或曰此颧鹤也《石钟山记》,一叶扁舟,深临绝壁,山势骇目,鸟声惊神,而这一切都统摄于莫夜月明,是渲染了险怪、神秘的恐怖气氛,使石钟山有高深莫测之感,以此显出作家月夜观石钟山、探寻真谛精神的可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4个字,作者却以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借此来排遣遭贬生涯的特殊心情,一字一句犹如一个个闪耀着寒光的音符,无不倾诉着作者悲凉的情怀。如果说《记承天寺夜游》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那么《前赤壁赋》就是一曲渗透着人生、宇宙哲理的月光咏叹调。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构成了一个诗味十足、含意深远、声色俱佳的崇高而美丽的境界,令人陶醉与神往。



(二)借月抒怀以明志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月》,明写自然之景,实把月当作理想,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写澄清月色,抒高洁情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几经宦海沉浮,理想难以实现,叹人生如梦,月成了知己。扶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变成作者终身追求的理想的化身。此时的月亮便成了倾诉的对象,作者对它诉说自己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政治上不得志的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9bdffde1c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1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