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学研究-《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诗词为生活赋能》,欢迎阅读!
国学研究-《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
诗词为生活赋能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璨若星河的篇章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代代流淌。当下我们要传承经典,便不能仅束之于高阁、诵之于课堂,而是要让古老文字通过不断运用再次融入时代生活,为一代代人提供不间断的文学滋养及文化支撑。正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做出大胆尝试,突破诗词类节目止于背诵的局限,强化“运用”。这是对古已有之的“赋诗言志”传统的继承,通过恰当的引用,让诗词呈现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从命题阶段开始,就以诗词运用为重心,激活古老“赋诗言志”传统,以诗词为武器,打通时间、空间、雅俗壁垒,为生活赋能。第一期中的“身临其境题”正是这样的尝试,题目要求引用古代诗词形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答案则是楚辞《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西游记》电视剧主题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楚辞》则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在这道题目中,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完成了一次隔空对话,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歌词,跨越了三个体裁,让古诗之情融入当下之情,以古人之志表达今人之志。
古人赋诗时会根据当前情境,对诗进行节选、剪裁,可见对古之经典的运用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就题目而言,无论相隔多久,无论选择哪种体裁,植根于民族血脉的“上下求索”精神不会改变,自先秦流传至今的、不断丰富的文学语库没有改变。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精神情感以及文化记忆,让“用经典来对话经典,用当下来传承经典”成为可能。
中国人有一座巨大、开放的语言宝库,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共享。《中国诗词大会》便将这一共享过程集中呈现,辅之以声光视效等媒体手段,使之成为一场真正的文化盛
宴。来自少年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的诗词爱好者登上舞台,一较高下。让人禁不住感叹,经典诗词绝非高高在上的“王谢堂前燕”,而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词之美也不应被定格于书本,而是需要随着不同职业的人走入生活,融入新时代。只有这样,诗词才能用起来、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起大众共情。第二期中的题目“选一句诗词送给海拔最高边境派出所民警”,答案并不唯一,其中一位选手选择了毛泽东《卜算子》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得到了万人团中大部分人的认同,因而胜出。这是对前五季标准答题模式的重大突破,评判的标准不归于专家学者,而是归于万人团,实现了由个体表达到群体表达的完美融合。
诗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当人们将之运用于近似的生活场景时,会引起他人共鸣,群体归属感因此得到确认。第六季的部分诗词运用题,可看作“诗可以群”的当代实践。作为一档合家欢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往往几代同堂共同观看,在点评选手表现、跟随答题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实现了跨代际的交流,提升了亲近感。可以说,经典诗词不仅是传递文化血脉的纽带,也是凝聚人际关系的纽带。
总导演颜芳说:“诗词来源于生活,而对诗词的热爱总能让人们的生活比从前精致那么一厘米。本季诗词大会就是撷取了这一厘米,带动全民一起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古诗词,让生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让诗词与日常生活实现“梦幻联动”,是第六季的一大亮点。如节目中百人团举例“诗词点缀生活”的环节,例子多来自生活,书店名“风入松”源自词牌名,甜品店名字“木桃”取自《诗经·卫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仅几个字的命名,因诗词具备了文化内涵,引起无限联想。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在保持文化品质的同时,实现传播及运用上的“下沉”,渗透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终催生出更加大众化、普惠性的文化果实,汇入“《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璀璨长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全文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9b9bb8672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