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故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大庆市第五十七中学 汤尹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 初三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复习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②了解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二、教学课题 《故乡》(鲁迅) 三、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故乡》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感悟、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感悟大千世界、社会百态、人类情感,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内涵。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和作用
2、学习通过塑造典型人塑造来揭示文章主旨这一方法 3、感悟鲁迅先生忧国忧民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掌握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塑造典型人塑造来揭示文章主旨这一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重点段落读顺、读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 2、讨论法
在讨论中吸取精华,获得认识上的升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导入:诗中短短二十八个字,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久别回乡的亲切,以及物是人非、笑中带泪的遗憾体现的淋漓尽致。故乡是我们每个人割舍不断的牵绊,是融进血液里的深情。1921年,阔别故乡二十多年的鲁迅先生面对人事皆非的江南水乡小镇,也难掩心中的悲凉,写下名篇《故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温故知新,了解“对比手法”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文章是围绕一个“变”字来展开的,【问题预设】 作者笔下的“故乡”有哪两方面的变化?具体变成什么样了? 环境、人物
环境:从美丽神异到阴晦萧索
人物:闰土:小英雄——木偶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2)从以上变化我们知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多媒体出示对比
的概念和作用,指名阅读。
概念: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常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列举出来,相互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问题预设】 前面所学的同一人物、同一环境的对比有何作用?
小结:辛亥革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故乡经济日益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三)小组讨论,典型人物的塑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
【问题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 提示:可以从“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和我的关系等方面思考”。 2、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发表看法,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明确:(1)写杨二嫂的刻薄是为了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2)杨二嫂、闰土与我的亲疏关系对比说明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
人与人关系格外冷漠。
(3)闰土是农民阶级代表、杨二嫂是城镇小市民代表、“我”是知识分
子代表,三者身份的对比说明当时社会无论何种身份、何种地位的人都无一幸免、走向落魄。
小结:以上内容是不同事物间的对比。凸显了当时经济萧条之严重,社会之黑暗。 (四)主题初探,次要人物的塑造
【问题预设】宏儿、水生的现在相当于闰土、迅哥儿的过去,这也是一组对比,闰土和迅哥儿如今已经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宏儿和水生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2、齐读第87自然段,分析“闰土”的希望和“我”的希望
明确:闰土寄希望于神灵,但并未获得美好生活,未来生活如同“路”一样,靠走出来,靠奋斗得来。
3、齐读第86自然段,分析“路”的含义
表层:离乡的路 深层: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之路 【问题预设】“新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 (五)总结手法,明确主题
1、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揭示主旨。 2、齐读88自然段,理解本文主旨“真正美好的生活要考勇敢的人拼搏出来”。 (六)结束语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齐读)“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故乡是一个人割舍不掉的根,“我”的离开只是暂时地离开,为的是走出一条崭新的路,重新恢复深蓝天空、海边沙地、碧绿西瓜的美丽故乡以及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和谐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9b6b1a1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