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权利的瞬间(公开课简案)[1]

2022-04-19 11:27: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告别权利的瞬间(公开课简案)[1]》,欢迎阅读!
开课,告别,权利,瞬间,简案
告别权力的瞬间

李辉

开课教师:任艳 学校班级:育英中学 高二2)班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场面描写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2.感受华盛顿非凡的人格魅力及动人的人性光辉。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特点。

2.理解卸任告别这一历史性的“瞬间”与表现人物非凡的人格魅力及动人的人性光辉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

引文入境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1 学生查找资料,简1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要了解华盛顿生平 2 教师补充资料:连

任及卸任总统发言

无上的权力,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有的人利用它来满足个人野心,有的人用它来获取物质利益。为了获得权力,有些人不择手段,更有一些获得了权力的人,至死都不肯松开握住权杖的双手。有位哲人说:“权力是人性的试金石。” 面对权力,华盛顿在向它告别之时有着怎样的表现呢?这需要我们去关注文本,去细细品读间》来走进华盛顿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的心灵世界

1 谁告别权力,这是1 华盛顿在大街上与民

怎样的瞬间?

众告别的瞬间。

学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到第1920自然段里关

资料,与班中同学共同交流,并通过阅读华盛顿的发言词,感受其人格魅力。 了解。

设计意图

1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熟悉主人公及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阅读课文。 2 与下文“学完本文后,

识”做比较,以检验

教学目标2的完成情况。

3 权力,尤其是至高2 简要概述对华盛顿的


2 围绕这一瞬间,作2 两个场面:一个是告

者写了几个场面? 别宴会——与政要告 别;一个是新总统就

职仪式——与民众告

别。

精读课文 质疑交流



1 告别宴会上,华盛1 在告别宴会上,他是

的?

含着笑意,感到难以抑制的喜悦。 ——一直追求安逸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无法超外,无法违背人民的意愿,所以连任2总统,如今终于可以退活。正面描写

于瞬间的描写,所以教师要在这里加以引导。

1 抓住华盛顿在两个场

面中的心情变化,引出他的告别原因和政治理念,从而体现出他的伟大人格与平淡追求的完美统一。

2 华盛顿参加完总统2 抓住“泪花点点”

就职仪式,在大街是严肃,又似是悲哀”2 本文场面描写意蕴深

上与民众告别时,他的心情如何?

等关键语句回答。——没想到群众热情如此高涨,被感动了,又想到没办法继续为他们服务,所以流泪。





远,全文行云流水,在细节里穿插着体贴入微的描写,华盛顿平凡而伟大的魅力,从文章的场面描写里悄然流出。

3 那为什么不继续第3 不愿意让权利集中在

一个人手中,是华盛职?(为什么告别) 顿告别权力的重要原 因。此外还有他年纪

大了,想过安逸的家

4 面对这样一位领袖庭生活。(三个原因)

的离开,其他人的4 通过政要、民众的表(现和亚当斯的赞美之12两个问题,体辞,表现出华盛顿的

现怎样告别)

深入思考 夯实理解

丰功伟绩、人格魅力

与他的平凡心境、平凡身份完美统一在一起。

1 如何理解“在这一1 总统与公民的身份的

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

完美融合,伟大功业与平淡追求的和谐统一,华盛顿关上一扇专制的门,结束了一段殖民历史,他打开了一扇民主之窗,开创了新的未来,他所

华盛顿的一生值得颂扬的事迹很多,决不是一篇短文里所能容纳得了的,作者的匠心就在于他选取了华盛顿告别权力的这一“瞬间”场面来描写,所以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走向理想中的民主社会。

2 理解作者为什么要2 华盛顿在“告别权力

把题目定成“告别的瞬间”展现出的伟

权力的‘瞬间’”

大功勋、人格魅力与

政治品格不断地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

结合自身 发表感受

1学完本文,对华盛顿解?

2从华盛顿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瞬间,意味着永恒。

1 华盛顿功勋显赫,淡通过学生畅谈自己的想

泊权力,追求民主,他不仅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他连接了历史与未来,所以是永恒的。

2 正确看待权力,正当

手段使用权力,淡泊权力,人生的意义

教师寄语 布置作业

美国人公认华盛顿为:“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假如过了二十年后,你们中的某个人有机会成为人民的公仆,你将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呢?

请以:“如果我是一_______为题,写一500字的竞职演说





完成作业

以读促写,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法,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检验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8dc8447b307e87101f696f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