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社会学史》,欢迎阅读!
读乡村建设理论后感
《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先生1937年最先出版的书籍。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的社会学家,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梁漱溟先生是从乡村建设出发,来对中国当时所遇见的进行剖析。当时中国正面临这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的社会秩序一片狼藉,毫无法制可言;人民处于战争当中,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梁先生从底层社会出发剖析中国社会的问题所在,为中国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指出答案。
梁漱溟先生将书分为两部分,甲部和乙部,在甲部着重讨论了中国所出现的问题,重点说明了中国旧社会构造的崩溃,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对于中国社会构造的影响。指出了中国是个缺乏阶级的社会,在中国社会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的破坏使文化严重失调。也在甲部比较了旧社会改造失败的原因和东西方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乙部着重是解决问题。在此部分分成四段分别是乡村组织,政治问题,经济建设,成功社会。指出新社会组织的构造基础在于乡村组织,即从乡村出发。梁先生对比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指出中国自己的出路。 梁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行者。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行,试图改变中国的现状。
梁先生曾在书中说道,中国近百年历史的发展是一部乡村的破坏史。而他亦指出乡村破坏的原因。一是政治属性的破坏力——兵祸匪乱,苛捐杂税等。二,经济属性的破坏力,当时中国正受外国的侵略,洋行买办也趁机在乡村扩展势力。使乡村经济破坏力更加严重。三,文化属性的破坏力——从礼俗,制度,学术,思想的改变而来,我认为在此处所指的改变是指西洋文化对当时中国固有的文化所形成的冲击。三者相连环而对中国产生冲击。加紧加重了对中国乡村的破坏。在前半期梁先生说是清同光年间之欧洲大战。在这一时期,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影响下,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与不足。跟着西洋的步伐破坏力中国的乡村。学习西方的教育,法律,将工业文明生搬硬套的安插到中国乡村。但西洋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与自己原先的制度也相配,而中国是一个散漫的乡村社会,且乡村破坏严重,没有力量去进行改革。二时后半期,欧洲大战至梁先生写这本书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在抗日,加之官僚,封建,帝国主义的压迫,使原本贫穷的乡村更加一贫如洗。从深一层来说,梁先生想改造的不是小单位的乡村,而是中国当时的现状。给予希望于乡村,通过改变乡村的命运来改变中国的未来。书中说到“中国由其政治上之无办法,将只有乡村自救运动”当时中国虽然受到外来的压迫,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在政府,不能应付环境,自身陷于分裂冲突,不能联合成为一个力量去应对。就像现在所说的一样,经济发展需要各民族的统一,政局的稳定。,在稳定的政局下,乡绅劣豪才不会,土匪才不会骚扰乡村。中国才有在艰难地环境中的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乡村建设运动实事图谋中国社会之积极建设的运动”梁先生亦从东方农村作比较,与已经发展起来的日本做比较。指出两国的国情不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加之外国势力都集中在中国,使中国发展受到挤压,且中国本地的土货未见激增,而外货大量入口,是农村经济受到更大的创伤。而官僚经济垄断了金融业,民营经济难以发展。中国今日社会日趋崩溃,向下沉沦,建乡运动实为建国运动,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构造。
梁先生也说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是特别重视家庭生活。重视父子,夫妇,等关系,也就是伦理关系。一切以对方为重。相互间尽义务,为集团生活中发达了纪律,讲法不讲情面,隐没了伦理情谊,继而抬升了个人。在政治上亦是做到了情谊各尽本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恪尽己任,以求平稳。他说中国社会没有阶级,只是具有职业性。在西洋社会中,中世纪是农奴与贵族相对立的社会。到了近代,又转入资本家与劳工两阶级对立。而中国土地可自由买卖之,遗产均分,而非长子继承制。这两点使中国土地难以垄断,难以集中生产。再之大型机械没有普及,所以更适用于小规模生产。在政治上,中国选举人才的制度在秦朝
以前就确立了,通过拣选人才来统治国家,而贵族则分享俸禄。很少参与政治。而我对与梁先生这一点不是很同意,中国是有阶级的,只要有收入,就必定会出现分层,就会有阶级的产生。在中国农民收入大底差不多,而地主收入却使农民收入的几倍。使得就形成了两层相互对立的阶级。而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到初步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在不断的发展中,才会有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虽然辛亥革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还不是十分壮大。但还是推翻了封建王朝。在日后,大机器生产日益普及,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相对于大资产家,又形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故中国是有阶级之分的。 中国乡村是靠教化,礼俗,自立而治。而中国社会亦是如此。,无法治,多为人治。历来政治以不扰民为信条,以政简刑轻为理想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朝代。革命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却未建立起新的礼俗,习惯,制度还是依旧,无法做到真正的救国。无真正的大团体,缺乏个人与团体的紧密关系,团体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如何解决问题,是梁先生在乙部主要论述问题。他首先就指出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建立在于乡村组织的建立。而又要注重新礼俗的构造。中国社会秩序多靠礼俗,而中国社会的崩溃。而近期来中国又建立不起强大的中央政权。地方自治又兴起,而中国的地方自治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又不能完全称为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出于国家的许可,从上而下演绎出来的,而中国却极为缺乏中央政权这类东西。完全是几个地方武装势力割据一方,形成的“地方自治”所以中国的转机在于统一,在于国家权利的建立。另一方面又从理性的角度出发,领悟与启迪,中国人一直比较理性,需是自己领悟的才是自己走才是可行的。其实在此梁先生就是想说国民思想的独立性的重要性。亦要与外部搞好关系,沟通调和中西具体事实。结合两方的长处,如结合西方的制度,东方的伦理。要建立新的组织构造亦要从乡村入手。为什么梁先生要很注重乡村呢?这就和理性有关了,他认为农夫与工商业者比较,他们的职业有所不同,环境有所不同,所以性情脾气不同,农民接触到的是大自然,脾性宽厚自然,而工商业者居住在狭长的都市,偏急不自然。二是农民对付的是动植物,工商业者对付的是死物质。三是工商业者急急忙忙,整天在追贪之中,农民从容不迫,可容易理性的开发。四是农业适于家庭经营,工商业则不然。五是乡村人有一种乡土观念,将村庄看做是他的家,而都市生活的人很难产生这种感觉。六就是常说的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七,,培养新的政治习惯,从小范围入手,便于活动。谈到具体组织,要乡约之补充改造。乡约是本着相亲相爱,相规劝,相勉励。乡约要振奋大家的志气,就是道德。与古人相比就差改造社会,创造新文化,创造理想的社会,有待于经济的进步技术的革新,经营方法,经济关系渐渐开展进步。而乡村组织的乡约可以解决乡村自己腐坏的问题,尤其是毒品问题,匪患,学龄儿童不如学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可以实现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教育,发展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与进步。理想社会的实现靠进步的生产技术。
梁先生为将救国救民为己任,奋斗半生。实地到山东邹县去做实验,到当地办学,教农民学习科学的种植,降低文盲率。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民生。在现代的中国,虽然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还是低,贫富差距大,我们所要做的努力还更多。
学号:1029036 姓名:董晓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8c9099d51e79b89680226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