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泽东咏蛙诗》,欢迎阅读!
毛泽东 咏 蛙 诗
前几天看娱乐节目,黄秋生竟然被了首毛泽东的诗,而且是我没听过的,今天在网上搜了搜,真不错呢!
咏 蛙 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凡是来东山高小读书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却联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写出了自己
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东山小学环境优美。它坐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学校围墙内,河流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
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咏蛙》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青蛙的形象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想主宰国家命运的伟大抱负。 首两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是说,独自坐在池塘边上好像老虎蹲着,在绿荫树下休养精神。写青蛙的形象和自身修养。青蛙经常生活在稻田、沟渠和池塘的水边。“独坐池塘”,既写出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又突出了青蛙的独特个性。“如虎踞”,这一放大了的青蛙形象,正是作者广阔胸怀的一种表现。那时到东山小学来读书的,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穿绸缎,着轻裘,入学时不是坐轿而来,就是有人护送。毛泽东穿着粗布大衫,很旧,口音难听,年龄很大才读小学,而且是外乡人。那些阔气的学生觉得他很“土气”,瞧不起他。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矮人一等,倒觉得比那些求官发财的学生和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得多。“独坐池塘如虎踞”的青蛙,既是胸怀大志青少年形象的写照,也是作者自己形
象的写照。
第二句通过青蛙在“绿荫树下养精神”的描写,道出自己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情况。他争分夺秒地阅读了中外的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边读边记边批,从中寻找救国之路和成才之道。他过《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谭咏春阅后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字,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他的学习精神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毛泽东还时常在黄昏的时候,与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时事,谈吐理想,抒发自己盼望祖国迅速富强起来的迫切心情,激励同学们为国家为民族
而努力学习,将来多贡献力量。
末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天来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声来呢!以此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毛泽东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座右铭,为此,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子任”,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这种救国救民的理想,表现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远大抱负。这很合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于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来说,有的想当科学家、
文学家,有的想当工程师、医生,有的甚至想当国家主席、总理等,均在情理之中。“春来我不先开口,哪
个虫儿敢做声”,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新颖。写青蛙,既不能离开青蛙,又要高于青蛙。这样既真实又感人。如青蛙蹲坐的场所为“池塘”边,因为青蛙是两栖动物,水边是它生活的场所。把青蛙蹲的姿态写成“如虎踞”,也是真实,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状态很相似。“虎踞”是放大了的“蛙蹲”,使这艺术的青蛙形象超过了生活中的青蛙形象,又赋予了山中王——虎的气质,这是一般人所联想不到的。再有,休息的地点为“绿荫树下”,活动的时间为“春来”以后,陪衬动物为其他“虫儿”等,完全合乎青蛙活动的规律。田地里的虫子大都是它食用的对象,全都骇怕它。这里拟化为“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既合
情又合理,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85288a4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