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人 的 读 书 境 界

2022-11-06 13:02: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 人 的 读 书 境 界》,欢迎阅读!
古 人 的 读 书 境 界


--读书散记之一

古人读书不像我们今天这样随意,特别是在书香之家、簪缨之族更是讲究,读书要有一种氛围、一种韵味、一种境界。如“孤馆青帘,名山绛帐,糖热 蓠边,藜燃阁上,左有《汉书》,右有斗酒”,这是讲读书的大环境要闲自然。读书的小环境—书斋也要讲究,晚明作家吴从先这样讲:“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薜欲垂青。几席、栏杆、窗窦欲净澈如秋水。榻上欲有烟云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读书得此护持,万卷尽生欢喜。琅 媛仙洞,不足羡矣!”至于“红袖添香夜读书”“雪夜闭门读禁书”之类,则是对读书气氛温馨痛快的企望。

读书不仅要讲究环境,而且什么时间读什么书、什么地方读什么书也要讲究。四季之中“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也。”清人张潮这番话强调的是读书季节与人的心境要融谐。还是上文提到明朝那位吴从先对读书的情境闲述得更为细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坠空。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渺之论。读忠烈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读奸佞论,宜击剑捉酒以消愤。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读诗词宜歌童按拍;读鬼神杂录烧烛破幽。他则遇境既殊,标韵不一。

对于读书的妙处,古人论述颇多,汉朝刘向在《说苑》中讲:“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后魏的道武帝曾向博士李先:“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回答说:“莫若书籍。”皮曰休认为书籍胜过美女,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宋朝诗人黄廷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宋朝另一位诗人尤袤则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读书不仅至善、至美,更是至乐。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夫子早就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宋人欧阳修惜时读书,曾以“三上文章”著名,他在《归田录》中讲到一个叫钱思公的人“平生性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释卷也„„。”其羡慕推崇之情,溢于笔端。宋朝诗人苏舜钦也把读书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每读到得意之处,总是津津乐道,与书中人同享甘苦。有一次,他住在岳丈家,每晚都要喝一斗酒,老岳丈很惊奇,便躲在一旁看个究竟,只见苏舜钦正高声朗读《汉书·张良传》,念到精彩处,使感吧一番,满饮一杯。老岳丈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元朝一位名叫翁森的隐士,曾这样说:“凡人及时读书,便可无时不乐”,他写过一组《四时读书乐》的小诗,明清以来传诵颇广,其中有这样一些诗句: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当然,在古代带着功利态度读书的也不乏其人,宋真宗的《劝学文》即是这些人的思想写照: “富家不用买良田,收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取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象这种把读书当做敲门之砖,进身之梯者,一边读书,一边想着“黄金屋”“颜如玉”之类,读书又有何乐可言?哪里还谈得上读书的境界呢?

对读书治学境界的认识,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有过颇为深刻的论述。他在《人间词话》中援引三名宋词名句,提出了著名的“读书三境界”说。他指出任何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都须经历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意思是说初学阶段的人,就象刚从平地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眼界顿开;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在求知欲驱使之下,发愤读书,废寝忘食,致使身瘦衣宽、容颜憔悴,但是为了求知治学,却毫无悔意;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意思是说,真知实学,来自于“千百度”的钻研和探索,一旦有收获便会体会到幸福和欢乐,正所谓“成功就在一瞬间”。王国维正是在经历了三种境界之后,成了一代大师,达到了最高的读书治学境界。凡有志于治学的人,都应从王




国维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中得到一定启迪。

读书境界: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

读书境界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说很多人耳熟能详。他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等高望远,要有远大的目标;晏殊《蝶恋花》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呕心沥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 柳永《蝶恋花》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辛弃疾《青玉案》三境界可简单概括为:知、行、得。 其实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读书的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可以用宋代人的读书典故来佐证。宋太祖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等空暇时追补。他说的“开卷有益”强调的就是“知”。大臣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读经史严肃,当正襟危坐;读小说轻松,取卧姿通体舒泰;小辞短促铿锵,大概有助气沉丹田。他手不释卷,更多的是出于爱好。诗人苏舜钦生性豪放,以诵佐酒,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把书当作下酒菜,目与书接,心游万仞,逸兴与酒气齐飞,书味共豪情一色,此乐何极! 也有人用禅宗的机锋来形容读书: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初读如少年涉世,所看的都是本原的世界;再读如中年历经沧桑,恍然有悟,走过的山水都变成人生的履痕;三读如老年夕阳下回首,山水都变成心上的风景。 余杰写人生境界的文章引用了禅宗的三境界:其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借用来阐述读书三境界也十分恰当。第一境界中的“寻”,是读书的上下求索和追问;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功利层次剥离出来,浑然忘物。而第三境界则是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也有人借用企业家的术语来谈读书的境界:一为大智慧,二为大抱负,三为大手笔。大概读书如运筹帷幄、商场鏖战,攻城掠地、乘胜追击,追求羽扇纶巾、叱咤风云之效。 人也辑毛泽东词句为三种境界:一为“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二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三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为学境界同王国维相近,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说法林林总总,但有一个共同点:屏弃功利,直逼内心,仿佛蝉蜕壳,将外物放下,挣脱出一个“新我”。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阐述“艺术境界”,说他主于美。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清风朗月、落英缤纷的美的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借以窥见自我的心灵深处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这就是读书的“艺术境界” 一曰“吞读”。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 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所学的知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书本知识已转化为自己知识和能力。这第三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7dcfb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