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爱玲作品评价》,欢迎阅读!
张爱玲作品评价
作者:夏诺
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终于把图书馆里张爱玲的小说搜刮完了。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她还是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她的《天才梦》,到了大学才开始读更多她的作品。在主持团等面试的时候我在读《半生缘》,在思修课上读完了《红玫瑰与白玫瑰》,期末考试的时候边复习边看完了《沉香屑》寒假里读完了《倾城之恋》,现在在看《郁金香》。内心里觉得张爱玲是个人最喜欢的女性作家,没有之一。
有人说张爱玲辞藻过于华丽,他们怎么懂,他的辞藻再华丽,也已经化为无形,曼妙的修辞任是他们其中哪个也写不出来的。‘’这张脸好像写的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她的文字绝不是简单的辞藻堆砌,那华丽是一种天赋,与生俱来。正如梵高的向日葵,迎面冲击而来,表面是极度入世的热情,背后却是浓烈的孤独感。本色出示,毫不伪装。
张爱玲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读她的文章确实会赞同她的说法,再隐秘的人类心理与情结甚至一个时代的特性,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她都能准确地描绘带你看到实质,文字又如此的干净才气盎然,妙喻盖世,她那一句自评甚至是谦虚了。
张爱玲的文字是琐碎的,是华丽的。但在琐碎的背后是生活的枯燥;在华丽的背景下是凄凉的底色。张爱玲的文字是有瘾的,甚于鸦片,但不同的是这种瘾是你情愿的”。昔 日旧上海的风尘,犹如黑色的胶质影带,在她灰色的文字里游戈、沉积,最后凝固在欣赏者心页,这是一条挥之不去的情丝。张爱玲相信爱情是真诚的。但结局是无人知道真相。或许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美。民国一代作家中,能以读书人身份自恃者不过七八,鲁迅式的孤愤,郁达夫式的自恋,张爱玲的拒斥,都是以纯粹的一颗心的柔弱来抗衡命运的碾压。正如胡兰成所说,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
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她是寂寞的,所以一份看似相知的东西便来的极其珍贵,她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企图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然而这花却不如她用的一个比喻,像刚蒸熟的馒头尖上的那个红点,充满喜庆的色彩,这花像鲁迅(秋夜)里那朵瑟缩着做着春天里的梦的小红花,终将萎谢了。
李碧华说张爱玲就像是一口古井,任由后人来淘,淘出的都是一地清冷的月光。她的小说里的人物个个精明的了不得,但她却不是一个充满机心的女子。她看破,并不效仿,也不斥责,只是置身事外,冷静的观摩书写。对爱情纯真的甚至令人心疼。不仅如此,张爱玲还怕碰了世间的冷,骤然惊悸后的不适应。有一次香港
放假,她唯一的女友炎樱独自回上海并没有告诉她,她竟哭了半个下午。一个纯真的孩子,从小缺少爱,需要爱,但是她又太明白,世间,没有爱,至少,没有纯粹的爱。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还是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其实我觉得,张爱玲,只是一个真实的孩子,人们看到罩在她外面的一层迷雾,却看不到她那一颗热心。因为她不随便施与,有时候蔑视也是一种珍惜。
她在文章里反复用到 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这句话像极了存在于世的姿势--孤傲,苍凉,唯美。 张爱玲在其孤绝的笔端,她穿越尘灰,在现实的尘埃上敲打人性,切隔灵魂的阴暗。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也因此喜欢上这个真实的孤傲的却如孩子般纯真的女人。
作者:南柯一梦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花凋》
张爱玲的文字所带给我的感觉,第一是细腻,第二是苍凉。感知的细腻,笔触的细腻,以及笔中带刺的伤痛感,其实也是张爱玲所经历的滚滚红尘的写照。但凡提及张爱玲的文章很少能抛开其身世,因为其身世就已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冷静下蕴蓄着热烈,幽默中夹杂着伤痛。
张爱玲文章风格最明显的一点便是敏锐的感知和细腻的笔触,气味,色彩,触感,都能被张爱玲以最生动的文字还原,这是张爱玲的天赋。她曾在《谈音乐》中这样写道“气味也是这样的。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昏,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可见其对气味独有的热爱以及敏锐的嗅觉,而在视觉的想象和描绘上,张爱玲亦天赋独到,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对曹七巧有这样一段描写“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有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对于视觉的想象力堪与济慈媲美,而对闺阁,女子装束有这般详细描写的,似乎自《红楼梦》之后也是鲜有。 相关的,除了对嗅觉,视觉等感知的细致把握外,张爱玲对人际之间的微妙关系,人物的独特性格也有着深刻的把握,同时她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在动态过程中把握人物性格与关系。张爱玲创作深受佛洛依德及西洋小说的影响,因而心理描写细腻,常用暗喻充实情节,但她受中国旧小说影响更为深刻,熟稔于中国的人情风俗以及中国人的脾性,故而能把人性与人际关系把握得极为微妙。这些在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传奇》中诸多描写当时十里洋场下的追求,献媚乃至私情,各种微妙的婚姻关系,两性关系,亲情关系等,张爱玲皆把握得精准而独到。如《茉莉香片》中因缺乏父爱而心生妒意心理扭曲的聂传庆,如《心经》中恋上父亲的小寒。她敏感的思维早已把握到了当时的社会病
态正是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最古旧最腐朽的封建文化结合的畸形产物。一如她在《烬余录》中所述“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木心曾说,悲观主义是一种远见。张爱玲的文字间也总透着一种悲观的苍凉气息,这种气息正是来自于张爱玲对于人情世故的看透,正如张爱玲对于生命的理解“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张爱玲的苍凉源于她对世故的看透,但她在看透之后依旧保持一颗热烈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细思张爱玲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在张爱玲苍凉凄美的文字下,依然能发掘出一颗温柔热情的心。所以即便张爱玲曾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但是她也同样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即便爱情如此艰难,生活如此残酷,她依然觉,“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木心曾说,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世一直是乱的,只不过她独钟她那时候的那种乱,例如“孤岛”的上海,纵有千般不是,于她亲,便样样入眼。张爱玲的这种热烈与凄美犹如用鲜血去鲜血浇灭燃烧的烈火,明知无可挽回,也甘愿洒尽鲜血。 张爱玲也同样善于用精致巧妙的比喻来和丰富的意象来阐释人生、社会,譬如其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对于男女关系的一段经典比喻“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推崇有加,其中更认为《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小说将主角曹七巧比喻成一个带着黄金枷锁的人,这黄金枷锁便是在封建社会环境下被财欲和情欲所扭曲的病态心理,她不给自己快乐,也不给她子女快乐。小说的结尾“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令人为之颤栗。
人生的愚妄是张爱玲小说的题材,但张爱玲是宽容的,她的讽刺不同于鲁迅,不是惩恶扬善,只是她悲剧人生的补充,表面上写实的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有骨契诃夫的苦味,表面上鲜血淋漓,形容枯槁,内心却有着江南春水般的温婉柔情。“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小团圆》)苦难而愚妄的人生,她选择用最柔软的心去面对迎接,而不是抱怨诽腹。张爱玲隐去了怨念和小情绪,隐去了绝望和无力感,独自飘零,宛若竹林中独自听雨的隐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7d36a1d3186bceb19e8bb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