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巧做“评语”,使学生爱上写作》,欢迎阅读!
巧做“评语”,使学生爱上写作
摘要:作文评语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方法,能够充分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对教师作文评语的理解和揣摩,能够加强其写作的技巧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重视作文的评语,使学生能够从评语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关键词:评语 学生 写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精练、富有启迪的评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作文评语非常关注,教师的每一次作文评语都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体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倾心交流
初中学生的个性化程度严重,在心理上他们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他们常常感到各种困惑和迷茫,家长和教师都无法走进其内心世界。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体现在作文的评语中,使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并且愿意向教师抒发自己的心理情感和经历,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
如在批改一位女生的作文《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时,她写道:“我默默地跟在他身后,又看到屋门边那抹绿,走进一看,竟是一丛野草,在墙缝中生长,在那浓密的草丛中,开满了星星点点的小花。聋爷爷就像那野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顽强地生长,开出了成功的花。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声音的点缀,但他却以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贫困的环境不能阻挡他,残疾的身体不能打败他。因为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在作文评语中,我写到:其实聋爷爷也未必想到“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价值”之类的话,他只不过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够创造并享受属于自己的乐趣而已。那些我们看起来“暗无天日”的人们其实也有快乐的一面。同时也写了一段寄语:“……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以后的作文中,她的文字都富有形象生动性,都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二、充分展示作文的亮点,建立激励效应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还不够成熟。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信任和尊重。对初中生的作文评语不能去否认他们的思想,要多与他们加强沟通交流,建立激励效应,正确指导他们写作的方向和动机。对学生的作文,要找出其文笔写作的亮点,给予鼓励和鞭策。作文评语不能总是挑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缺点和错误需要明确指出,但也离不开鼓励性的、激励的语言。
学生的作文缺点问题很多,还不够成型,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老师应该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写作的能力,可以在评语中写上暗示鼓励的话语,期待他们的写作成绩。给学生的评语要充满关爱,要评价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还要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与学生能够达成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 应用抚慰作用的评语,指出文中的不足
对学生作文给出精妙准确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所写的语句中表达的真情实感,使
学生拥有成就感,进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师在写作文评语的时候,要以情趣感染人,用心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从评语中受到启发,即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启发学生对一些作文技法问题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阅读了老师深情的评语后,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关注他,并且重视其写作的水平,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感应,同时还会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提高了学生对评语的阅读兴趣。 四、写作评语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
学生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其真情实感的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作文都给以相同的评语,就是对文章没有最起码的尊重,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作文的评语要结合文章的特点、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怀。对写作评语还要在语气和语言方面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对学生个性强的,语气要适当委婉;对性格内向的,语气要诚恳认真。对学生的评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评语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能够认真地思索,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写作水平。要求教师在写评语时要抓住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环节,明确指出文章的情节和语句修辞优缺点,使学生能够深受感悟。
对初中作文评语要准确把握作文的重点,中心明确、立意鲜明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水平。巧做“评语”使学生爱上写作,这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评语真诚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并且不断有再创作的冲动,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立平 构建作文评语新体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4,(4),187。 [2]钟为永 语文教育通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7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772504f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