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庭小报”

2022-04-21 07:10: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们的“家庭小报”》,欢迎阅读!
小报,家庭,我们
我们的“家庭小报”

作者:马誉炜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7年第3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入伍到部队后,当时还在故乡读高中、经常在田间劳作的四弟曾办过一张名为《家乡新闻》的小报,不定期地随书信寄给我这个新兵。那时,这件事在我们连队成了新闻,每当家里来信时,总有战友围着我询问有没有《家乡新闻》,都想先睹为快。

四弟办的这张小报,其实就是一张32开的纸,对开为四个版面,均用钢笔书写,为了模仿得更像印刷品,特意用的当时鲜见的一种碳素墨水。别看报纸不大,内容还是蛮丰富的,而且也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依据事情重要程度安排版面。记得有一次小报的头版头条刊登的是相邻公社的西刘高堡大队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的消息,四弟用的标题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差别为啥这样大》,意思是仅隔10多里路,为啥人家村里能够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我们的小村庄却过着广种薄收的苦日子,靠政府返销的救济粮生活。现在看,四弟应算得上我们这个家庭里除了父亲之外思考“民生”问题比较早的人了。《家乡新闻》报道的都是家乡的新鲜事,左邻右舍婚丧嫁娶,家里添置了什么家具摆设等等。有报道当时农村里光棍汉多,为了“续香火”,不少人家用女儿为儿子换亲的,名为《婚姻的悲剧》;有报道个别社员为弥补口粮不足而到集体地里偷掰玉米被抓住游街示众的,名为《无奈的盗窃》;有报道邻居家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儿被愚昧的家长逼着辍学的,名为《扭曲的命运》。当然也有不少让我高兴的事儿,比如:家里养的牛有犊儿了、猪下崽儿了,父亲省吃俭用,给四弟买了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旧自行车、上学不再单用“11号”(双腿)量了,用我寄回去的津贴费买了《新华字典》《全唐诗》等。弟妹可高兴啦,父亲又获县水利系统模范干部、受到了表彰奖励,母亲去城里二哥处住了几个月、身体状况好多了,邻居家的大婶去北京探亲、带回好多连环画来……

四弟是在主办了将近两年的《家乡新闻》小报后,于1978年考上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系。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似乎天生与办报为文结缘相伴。我想,无论将来他还会做些什么工作出版多少书籍,那张毫不起眼、土得掉渣的《家乡新闻》都算得上一个实践的平台与起点,在那个期间支撑起来的信念与精神,像血液一样融入我们的身心,滋润着我们的事业和生命。

如果没有《家事亲情》电子版小报的出现,也许我对家庭小报的记忆也就只能这些了。令我惊喜的是,几年前的一天,我的邮箱里突然有大学任教的侄子发来的邮件——《家事亲情》家庭电子杂志“试刊号”,并附一短信:我们小辈儿很怀念《家乡新闻》小报。今年喜迎党的十八大,咱这个大家庭也应该有所响应,利用网络办个家庭小报,忆往昔,晒现在,话未来,颇有意义。现将《试刊号》寄上,请教正。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份十分精致、图文并茂的家庭新闻电子杂志来到我的邮箱。这家庭杂志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当年《家庭新闻》所不能比拟的了:有父亲生前关于家史的回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有母亲生前与我们的合影,定格的笑容激起我们绵绵的思念;有故乡景县发展进步的消息;有乡亲们享受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喜悦;有家人所在的北京、南京、石家庄、保定、秦皇岛等地新风新貌、奇闻轶事……

对于大家庭,《家事亲情》报道得就更多了:大哥、二哥和妹妹均从工作一线退下来,又都找到了第二职业,业余时间他们就到公园里拉京胡、唱京剧,打太极拳、跳舞唱歌,日子过得很滋润;四弟、五弟在各自的岗位上也任劳任怨,取得了坚实的成绩;侄儿辈的家庭成员,有的学术著作出版发行,并赴俄罗斯孔子学院任教;有的《大学日记》在这里进行连载;有的海外留学,家庭小报发表的散文,后发表在《联合早报》“文艺副刊”上。最有趣的侄孙儿辈的,当属5岁的美辰,她在妈妈的帮助下开辟了“童趣”专栏,那些“童言无忌”的趣话屡屡


将我逗笑。自然,杂志也大篇幅 “追踪”报道我的近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又有新成果,应约出席了第二届军队政治工作论坛,被母校西安政治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有时候我曾想,《家乡新闻》小报应该申请 “家庭历史文化遗产”,《家事亲情》电子志也许能拿个“家庭文化创意奖”。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小家庭,连着大国家。家风如校风,同样育人才。透过两代“家庭小报”,我真切感受到祖国母亲生生不息跳动着的脉搏。

(作者系北京军区善后办副政委、少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717f2d0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65.html

相关推荐